但是这些诏令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相反还引发了“早婚”问题。究其原因有二。
一是魏晋南北朝时局混乱,封建政府颁布的法令朝令夕改,自相矛盾,所起到的约束力极其微弱。
二是魏晋南北朝各代政府赋役繁重,已婚者和未婚者的税额是极为不平等的。
据《隋书·食货志》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成家立室之人,其赋役负担远远超过单丁家庭,普通百姓难以承担,更加不敢娶妻生子。
封建统治者为了让人口快速增殖,一再将婚配年龄下调,以至于女子十三岁就得承担生儿育女、家庭赋税等问题。
由此可见,魏晋南北朝的财婚风气,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各个层面,由个体的失婚早婚,到家庭的负重累累,再到封建国家的男女比例失调、人口增殖缓慢。
而这些问题都能从现代社会里窥探到一二,只不过对个体的影响,分成了两个极端。
农村贫困地区早婚仍在,然而城市里却逐渐趋向了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不育。究其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定有财婚的影响。
显然,魏晋南北朝的财婚影响之深刻,直到今日也依然存在。这是无疑是传统婚俗的遗留。
不过任何文化习俗,都有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我们应当辩证看待。
财婚所引发的问题固然值得后人深思,但若放在魏晋南北朝那个极其混乱的时代,它又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其一,对婚姻制度产生了影响,并冲击门阀士族的择婚原则。
魏晋时,门阀士族阶层为了保护自己特殊的政治和经济权益,把婚姻的范围局限在有限的几个门阀家族之中,奉行门当户对的择婚原则,以维持与庶人分隔的社会结构。
这不仅对于整个社会进步不利,对于门阀阶层人口素质的优化也是不利的。于是,在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不少门阀家族日渐没落,生活窘困。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士庶通婚的情况出现了。前文已述这是门阀士族不得不降低标准的无奈举措,虽然因为财婚风气的蔓延,依然要准备嫁娶资金,但相比同一阶层,庶人所要的明显更少。
这对于推进阶级融合,甚至民族融合,都有着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