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清明,一岁一怀念。清明节到了,人们又开始了一年一次的清明扫墓祭祖活动,这天,家人们携带酒食果品、纸钱冥币、香烛纸花等,来到祖先和故去的亲人墓前,修整坟墓、培添新土、清除杂草,将酒肉糖果等祭品献于墓前,焚烧纸钱,献上鲜花,挂上纸幡,叩头祭拜,通过这种方式缅怀祖先和故去的亲人,感恩祖德 ,追忆亲情,寄托哀思。
清明扫墓, 这种礼敬祖先、慎终追远、表达孝道亲情的文化传统习俗由来已久,“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从这些耳熟能详的古诗词中,可以看出清明节扫墓习俗古已有之,可谓源远流长。2008年,国家正式公布清明节为法定节假日,清明节从民间传统节日上升为全民全社会公开假日,更加方便人们清明挂亲扫墓祭祀,强化传统民俗文化、家族凝聚力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然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人民大公社化时期,在当时的气候和形势下,清明节这一祭祀祖先习俗却被列入封建迷信糟粕,属于“四旧”范畴,是被严格禁止和限制的,小编小时候就经历了唯一的一次神秘扫墓活动。
大概五六岁左右吧,我和只比我大两个月的堂兄在院子里玩得正起劲,我那小脚奶奶一脸神秘地走过来,让我们停止玩耍,叫跟她走,说有鸡蛋吃,听说有鸡蛋吃,我们很高兴,立马停止玩耍,这时发现院子里还有四五个与奶奶年纪差不多的老婆婆,打扮各异,拿着扯猪草、打柴火的各色农具,神神秘秘的,一个接一个走出院子,到了三四里远的山丘下才汇合一起,然后再上山到山上的坟墓前,至于当时具体干了些什么,我那时年小,只知道玩,已没有多少记忆了,只记得在回来的一个山垭口喝水休息时,老婆婆们抠抠索索地从布袋中拿出鸡蛋、糍粑等,她们吃糍粑,我们兄弟俩一人一个鸡蛋,并且告诉我们说,今天的事回家后谁也不许说。当然回家后,我很兴奋,把老婆婆们的交待的话忘到九霄云外,就跟出工回来的父母说了今天跟老婆婆们外出吃鸡蛋的事。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改革开放,思想禁锢开始解封,许多传统民俗文化和活动得以恢复,分田到户的第一年清明节,因我正读初三,忙于中考,没有参加清明扫墓,83年我上高一,刚好去学校要经过一片墓地,一个星期天,在去学校时,伯父和我父亲,带着堂兄和我,顺路去祖先坟地扫墓,并一一指着那些坟头说,哪座是爷爷的、哪座是太爷爷和太奶奶的,焚烧香烛纸钱、叩头祭拜完后,因这是我第一次光明正大地扫墓,我就问为什么以前清明节不去挂亲扫墓,伯父回答说:在农村大集体化时代,要抓革命促生产,清明扫墓祭祖属于封建迷信,不允许,那时都是集体生产劳动,县里工作组、公社大队干部都盯着社员们的一举一动,被发现了是要批斗的,所以没人敢公开去扫墓挂亲,听了伯父的一句话,我恍然大悟,十年前奶奶一行带我去扫墓挂亲的一幕又在脑海浮现,原来老人们把我们小孩作幌子打掩护,偷偷的去挂亲扫墓。
各位经历了那个年代的老伙伴们,你们小时候清明节扫过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