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人得似牧童心,
牛上横眠秋听深。
时复往来吹一曲,
何愁南北不知音。
——唐·卢肇
作者卢肇,高考状元,唐代袁州(即今天的江西新余市人),是江西历史上第一个状元郎。他生于唐宪宗元和13年(818年),殁于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曾三次赴京赶考,终于在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25岁时,状元及第。
他家学渊源,诗文辞赋样样精通,并擅长书法,名冠士林。他勤于笔耕,著述甚丰,但是诗文留存不多,仅存29首。
这首《牧童》,据考证,作于咸通八年(867年)之后的两三年内,当时他49岁,被贬于春州(今广东省阳江市)。诗人当时年近半百,在过去,这个年龄已经是风烛残年的垂暮之人了,在这样的年纪被贬到蛮荒草莽、瘴疠逼人的广东,诗人的心境是可想而知的。
他在诗中第一句就是写下了“谁人得似牧童心”的问句。诗人以一个疑问句开头,是问自己也是问别人,谁能够在历尽沧桑之后还能拥有牧童那颗纯真的心?诗人会写诗文、擅长书法、也善于为政,数次担任刺使(相当于省级干部),据说所到之处颇有政声。
并且他才思极为敏捷,据说牛僧孺非常器重卢肇,曾请卢肇到家中来,正好家中一绝色小妾刚洗完头,在整理头发,牛命卢肇“何妨一咏。”,卢肇脱口而出:
“神女初离碧玉阶,
彤云犹拥牡丹鞋。
知道相公怜玉腕,
故将纤手整金钗。”
同时,他的情商也很高,他是李德裕的门生,但却能自如地游走于牛(午僧孺)李之间,没有被搅进牛李党争中去,对比李商隐,李的一生都被牛李党争给毁了,可见户肇比李商隐的政治平衡能力不知高多少。
以我们当今的成功标准来衡量,他俨然拥有一个成功的人生。但是,即使是这样的一个人,还是不能解决人生的问题、生命的问题。他有很多人生的问题,在他心里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在李唐王朝,道教发展到达了顶峰,卢肇肯定研读过《道德经》等道教典籍,应该知道“复归于婴儿”的含义,但是他是否真正懂得“复归于婴儿”的意思,那就不得而知了,因为那个时代集体意识的天花板还不是很高。他说,别说,“复归于婴儿”,拥有婴儿那样纯真质朴的心了,就是乡间儿童的心,又有谁能够拥有呢?
诗人肯定是看到了一个悠然自得、天真淳朴、无忧无虑的牧童,这个牧童虽然傻傻的,但傻得那样单纯、质朴、简单和快乐。诗人肯定心生羡慕。他不禁产生疑问:老子让我们“复归于婴儿”,但是我看“复归于儿童”,都很难!
他在诗的第一句就发问,这个发问,意味着诗人心中充满疑问,也就是他的生活充满了问题,他得不到解答,没人能够解答,连他自己也不能,无数的问题压过来,成为一种重负,压在他的心头,让他感到焦虑。
并且,他曾经是全国第一。这一点,除了说明他底子好以外,还说明他有一颗好胜、不服输的心。据记载,他曾三次赴京赶考。在第二次赴考时,也就是武宗会昌二年(842年),他跟同乡、富二代黄颇一同参加进士考试。当地的太守看好黄颇的前途,特地单独宴请黄颇。这对卢肇的刺激应该不小。因此这次落榜后,他更加刻苦用功,并于次年金榜题名、蟾宫折桂。那位并未邀请卢肇赴宴的太守,这次不仅郊迎卢肇,而且坚请卢肇一同观看龙舟竞渡,卢肇当即赋诗一首,他说:“向道是龙人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从这句诗看,卢肇自视很高,他认为自己是一条龙。在他49岁的时候,不知道全国第一的包袱是不是已经从他的肩上卸了下来。但是,在潜意识里,卢肇还是会认为自己是一条龙。是龙就要在天上飞,是龙就要在海里游。而他现在呢?虎落平阳,龙困浅滩。在他心里一定有一千零一个问题在翻滚。这沸腾的问题,折磨着他,让他无时无刻不在焦虑,饱受煎熬。他要每天面对生活环境的艰苦,他要承受心灵上的痛苦,还要忍受精神上的孤独。这种情况下,睡个好觉,应该是他的愿望之一。
王阳明说“心外无物”,万事万物都是人内心的投射。一个人看到了什么,说明这个人心里就有什么。正如你不可能给出自己没有的东西一样,你不可能看到你心里没有的东西,也不可听到你不知道的东西。你心里丑,你到处能发现丑;你心灵美好,你到处能欣赏美好。这就是心理学讲的,投射法则和黄金投射法则。也就是说一个人所看到的所感受到的,都是由他的内心世界来决定的。所以,同写一个题目,会看到作者不同的呈现,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的内心世界、思想境界是完全不同的。
卢肇应该是焦虑到失眠的人,所以他首先感受到了牧童那么让人羡慕的睡眠。所以,紧接着第二句,他写道:“牛上横眠秋听深”。他说,你们看,那个牧童在这一片秋声的伴奏下,横卧牛背,悠然入梦,睡得多么香甜。那一片秋声,宏伟、壮丽、就像是为他的酣眠而奏响。
羡慕完牧童的睡眠,诗人又羡慕牧童快乐的心情。他接着写道:“时复往来吹一曲”,他说,我还看到牧童随身带着竹笛,不管是去放牛,还是牧牛归来,他都要时不时、随心所欲地吹上一曲。
在卢肇看来,牧童的心里中满了欢乐、充满了音乐,无忧无虑。也许牧童的衣食是匮乏的,但是他的灵魂却是饱满的,饱满得让他四处挥洒。卢肇虽遭贬谪,但是在金钱方面肯定要比牧童丰盛。但是,一个人,快乐不快乐,金钱不是决定力量。内在,才起决定作用。快乐,是因内在的富有,而痛苦,则是由于内在的匮乏。对快乐的匮乏,也就是说,快乐挤不进卢肇的而心里。卢肇手中比牧童的钱多,腹中装的书比牧童多,但是相对来说,他应该是一个富有的穷人。
诗的最后一句“何愁南北不知音”,似乎这句是顺承上句写出来,但是,这首诗的后三句应该是并列关系。实际上,这句呈现的是牧童心灵的另一个面向——他的心是温暖的、完整的、不孤独的,他连想得到知音的想法都没有,他只是吹出自己内心的快乐和悠然。他不需要掌声、也不需要赞同、不需要认可、也不需要关注的目光,不需要抓住别人的注意力……当他吹奏的时候,他的心里没有别人,没有渴望,甚至也没有神明或上帝。他不需要。他全然地活在他自己的生命里,他甚至都没有生命意识,但活泼的生命能量在他身体里流淌,使他要通过音乐来表达。
而这些都能反衬出卢肇内心世界,这些都是卢肇所不具备的。诗人觉得,在这蛮荒之地,遇到知音是不可能的,但是,即使是在北方,那个文化繁荣发达的所在,知音又有几个呢?!这折射出诗人内心无比的苦闷。他需要有人来共鸣他的思想、才华和学识,或者需要一些观众、或者一些听众,哪怕有一个也好。但,这个人偏偏不存在。他在渴望一个不存在的人,所以,他苦闷和孤独可想而知。这个郁郁寡欢的诗人,在64岁时卒于任上。
总之,这首诗反映了卢肇内心的苦闷、焦虑和孤独。我想他的烦恼应该跟随了他一生。
我觉得,一个人,只有从思想上、境界上不断努力去拓展,用新的生命去代替旧的生命,不断拓展自己的意识,获得成长,才能获得心灵的平静和快乐。而要做到这点,没有哪个时代能有当今时代的优势。所以,大家加油。
此文章属于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欢迎大家关注青紫Kiki,愿我们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