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南鲁西馆陶一带有一些乍看十分反常但却自古有之且至今仍普遍存在的民间习俗,称得上咄咄怪事,很值得人们研究、玩味。
外甥虽小却要称“老”。
人们之间的称谓往往表明一种礼节和习惯,一般应随双方身份的不同而不同。外甥串亲戚(馆陶北部通称“串亲家”)去姥姥家,遇到的大多是长辈(也有平辈),对他们一般称“小×(×指姓)”就可以了。但馆陶北部一带习惯上却称“老×”。同辈们见面称一句“老×”十分亲切,姥爷、姥 娘(又称姥姥,南方称外婆)、舅舅、妗妗、姨姨等长辈也要以“老×”来称谓。对带胡须的成年甚至老年外甥,人们称“老×”在其它地区似乎也还说得过去,但对呀呀学语的幼儿大人小孩们也总是“老刘”、“老王”地叫。呼者感到十分自然,受者也觉安然,双方均无任何不妥的感觉。小外甥一般甚受姥娘一家的喜爱,往往被亲切地 称为“外甥袴子”,馆陶北部地区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外甥袴子姥娘家的狗,又吃又喝又拿走。”这样的身份加上“老张”、“老马”之类的称谓,可算是沾尽便宜了。相比之下,外甥女受到的待遇就有点降低。年纪轻一些的外甥女,人们一般称之为“小张妮儿”、“小李妮儿”什么的,对年纪较长一些的称谓也不过是“孙妮儿”、“黄妮儿”之类地叫唤。
岳父是父但不称“父”
一男一女结为夫妻,对双方老人当然都应视为亲生父母,称谓上双方父母也都应有同等的“待遇”。这在其它地方十分平常,但是馆陶一带民间长期以来直到今天,在这方面总是体现了一种不平等,而且长期因袭,久而久之想改也难。姑娘出嫁当了媳妇,理所当然地称呼男方父母“爹”、“娘”,只不过有的大方一些,豪爽一些,叫得多一些,喊得响一些,而有的腼腆一些,害羞一些,因而叫得少一些,声音小一些,在不叫也过得去的场合下,也有可能就干脆不叫了。但男方结婚做了人家的女婿之后,却理直气壮地称岳父为“大爷”,称岳母为“大娘”,称呼者坦然、亲切,并无丝毫不敬之意,而接受者却也不以为忤,欣然答应。其实称呼什么倒也无所谓,只要人们感到习惯,只要人间有真情,挑剔它做什么?
小女婿坐上席
中国是礼仪之邦,什么时候都讲个长幼、先后,宴席上更要“排定座次”,不能乱来,尤其女婿到了岳父家,有岳父母,有各位长辈、各位年长的人在场,更要守规矩,万无坐主席主位之理。但凡事都有个例外,馆陶一带就有个特殊。新女婿过十二天(现在一般在第三天,但仍称“十二天”)后随妻子“回门”到岳父家“认门”,岳父必要设宴招待。这桌宴席上不管有丈人(即岳父)、叔丈人(岳父之弟)等长辈,还是有其它大舅子、一担挑(也称一条杠,还戏称杠子头,即连襟)等比自己年长的人在场,不管自己年龄多小(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前常有十三、四岁或者更小的小女婿),不管怎样推让,都要坐在首席。大家轮流向新女婿敬酒,新女婿也向大家敬酒,气氛十分融洽,也十分客气。当然最拘谨的还是新女婿,因为说不定哪个时候、哪个小舅子之类会乘机来个恶作剧,陷你于尴尬境地。新婚之后第一个春节过后,新女婿要送媳妇回娘家拜年,当然自己也要有个磕头拜年之礼。这个时候,过去新女婿会得到岳父母少则几元多则几十元上百元的磕头礼金(这样的情况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很常见)。此外,新女婿按照岳父母的安排,随人到岳父亲族近门逐一拜过,然后就可以在早已摆好的酒宴中坐下了。当然不管有多尊贵的客人,新女婿年龄多大多小,也不管怎样推让,还是要坐主位。推杯换盏一过吃罢饭,新女婿还要小心受到舅嫂子、姨子们的“*扰”。她们会“动手动脚”,甚至在新女婿脸上抹上一道道的黑锅底灰。当新女婿十分狼狈地与妻子一起走出岳父家门口的时候,自然也会意识到:从此以后在岳父家坐主席主位的历史将一去不复返了。
说到小女婿坐主位吃宴席,馆陶一带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一个年龄幼小的新女婿过十二天在岳父家受到了贵宾一级的招待,吃的是鸡鸭鱼肉,喝的是玉液琼浆,但因好酒好肉吃得太猛,上饭时却什么也没吃下。回家之后爹娘关心地问吃的什么饭,在听了幼稚的儿子说没吃之后,便借机向亲家表示了不满。岳父母非常生气,新女婿拜年时便不再酒肉招待,只端上了一碗小米饭(小米粥),小女婿趁机大吃大喝一顿的念头落了空。回到家爹娘又问:“这回你丈人让你吃饭了没有?”儿子便十分丧气地回答:“吃了。可这回吃饭还不如上回不吃饭呢!”
娘亲“移驾”看闺女
自古以来都是出嫁女儿带礼物回娘家看望父母双亲,哪有娘亲带礼品“移驾”女婿家看望亲生闺女的道理?但馆陶一带却有个特殊情况,而且十分普遍,不过规定的只有一次。每年端午节前的几天,大路上常可见到一辆辆载着“白发亲娘”的车辆来来往往,车上不少是“送粽子”(又叫追节)的人。一般是新嫁闺女之后过的第一个端午节前,老太太们会在阴历5月上旬拣一个好日子,带着自己包好的粽子、蒸好的馍馍、一刀猪肉(买的肉必须是一刀割下来的)以及一些蚊帐、凉席之类,到闺女家串门(民间称串亲家)。其目的有两个,一是看望闺女,送一些过夏天的用品,二是与亲家母联络联络感情。自然,老太太会受到十分隆重的欢迎和款待。母女们、亲家们话一话家常,沟通沟通感情,欢声笑语,情意无限。
作者:马月起 此文发表在2002年第一期《大时代》杂志、2002年第3期《河北地方志》杂志、2002年第三期《民俗研究》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