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虽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但在精神追求上却是惺惺相惜。苏轼因“乌台诗案”生命攸关之际,正因王安石一句“安有圣世而*才士乎?”得以幸免。1084年的夏天,听闻苏轼路过金陵(今南京),已是满头白发的王安石早早等在江边,远迎这位曾对自己并不谦恭的晚辈。苏轼说,“今日子瞻敢以野服见大丞相”。王安石对言,“这世间的礼俗,岂能适用于我等二人?”苏轼在金陵盘桓月余,日日与王安石唱和诗文、饮宴郊游。我们有理由相信,早在金陵相会之前,两位旷世大才早已一笑泯恩仇。
苏轼之所以与变法派和保守派皆格格不入,有着一肚子的“不合时宜”,正是因为他有着一颗仁政爱民之心,施政主张始终以是否有益于百姓为遵循。关于“不合时宜”,还有一则小故事:苏轼晚年,曾于酒足饭饱之后,拍着自己的肚子问,谁能说说他的肚子里装的是什么,有人说是学问,有人说是文章;他晚年的红颜知己侍妾王朝云说(朝云的名字为苏轼所起),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苏轼大笑说,懂我的只有朝云。
背景:出身书香门第,少年得志
苏轼父亲苏洵,虽为学较晚,自言“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但从二十七岁起发奋读书,终成一代大家。唐宋八大家中苏家独占三席:苏洵、苏轼、苏辙(苏轼弟弟)。1057年,20岁的苏轼与18岁的弟弟一起参加欧阳修主持的进士考试,同榜及第,一时名动京城。当世大文豪欧阳修盛赞苏轼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这也是成语出人头地的出处)。
朋友圈:达官显贵,三教九流,无不可成为朋友
相对于杜甫的忧郁、李太白的放浪不羁,苏轼胸襟坦荡,而又克制有柔情,结交了一批挚友。用他自己的话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不好人”。让我们看看苏轼阵容豪华的朋友圈里,都有哪些绝世独立的大佬:欧阳修,苏轼的恩师、女婿的爷爷,当时的文坛领袖;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四人都曾游学于苏轼门下,被称为“苏门四学士”;王诜,驸马;文同,著名画家,苏轼表兄;米芾,著名画家,其所书《蜀素帖》被后人誉为中华第一美帖;曾巩,同门师兄弟。此外,苏轼还有佛印和尚等许多佛门道途中的挚友,更有许多乡绅、士子、农夫、村妇、歌妓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