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石毓智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社会环境和发展过程,这也会造成词语的不同引申。本讲以“水”为例来谈谈这个问题。
在赵本山和宋丹丹合说的小品《火炬手》里,白云大妈认为她最有资格当奥运火炬手,因为她是“火命”,原因是她妈妈在火盆跟前生的她。黑土大叔底气不足,因为他缺少了这种特殊的身世,就自动认输:“我不是火命,我是水货”。
说某个人是“水货”,那就是说他名不副实,能力不够,滥竽充数。“水”原本是一个名词,现在也变成了形容词。认为哪个人没能力,就会说“这个人很水”。
“水”的这种形容词用法也就是最近二三十年的事。即使最新的汉语词典,大都没有收它的这一新用法。
不少词义的引申发展,都有自己一段生动有趣的故事,与中国特殊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密切相关。
文革已使中国的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物质极度贫乏。70年代末期的时候,手表就是不少人的最大财富,录音机是一个家庭的大家当。那时候,不少人是没钱买不起,也有一些人是有钱买不到。很多时候就是要凭“外汇券”到各地市的专供外国人或者涉外人员的“友谊商店”去买。中国的东部沿海一带,是台湾和香港,那时候他们的物质远比内地丰富。
那个时代,由于奇高的关税,进口的商品都贵得吓死人,这就给走私这些商品创造了机会。福建、广东沿海一带的渔民就到公海上走私大量从台湾或者香港过来的产品。这些沿海地区的集市上,可见到渔民提着一篮子手表在兜售,推着手推车在卖录音机。因为他们没有固定的商店,没有保修这一说,自然也没有什么售后服务,往往在产品质量上打折扣,卖的多是假冒伪劣产品。我的一位同乡,别人送给他一块走私手表,外表上看起来很漂亮,可是走了一星期多就停下来再也不走了。一查,原来只有一钻,而国内市场上的普通手表一般是十九钻。
走私进来的这些玩意儿,通常是价廉质次。它们都是从海上过来的,因此起先就用“水货”来指这些“质次”的产品。久而久之,“水”就发生了词性转变,从表达二氧化氮这种物质变成表达“质次”的形容词。其他国家没有这种特殊的“海上贸易”,他们的“水”概念就没有机会超这个方向引申。
最近二三十年,中国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可是假冒商品泛滥,一直是中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头疼的事情,即使冯巩、牛群提出“逮住就毙”,也吓不住造假者。现在造假的手段千奇百怪,假冒产品五花八门。与老百姓生活最密切的就是猪肉,不法商贩*猪之前先把猪注进大量的水,以提高猪肉的重量。很多家庭主妇每天都提心吊胆,生怕买到了这种注水猪肉。注水的猪肉自然是属于“价高质次”商品。
那时候,水是几毛钱一吨,没有比它更便宜了,也没有比它更压秤了。小商贩把蔬菜在水里浸泡后再买,不仅看起来水灵,而且也更压秤,可以多卖钱。
记得八十年代初在《漫画与幽默》上看到这么一幅漫画,有一位先生在店子里打了一瓶散酒回家,品尝了一口,就提着毛笔回到这家店子,把招牌中的“酒”字旁的三点水儿描得又黑又大。那意思是说,你这店子里的酒掺了大量的水。这幅漫画很有创意,也很机智幽默。
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不少假货,都与水有关。这大概是“水”代表假货的另一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