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麦地上天鹅的村庄 / 沉默孤独的村庄 /
一个在前一个在后 / 这就是普希金和我诞生的地方
——《两座村庄》
海子笔下的村庄,在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
1964年3月24日,他出生在这里,原名查海生。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海子的家乡只能用贫穷而荒凉来形容。
可海子不在乎这些,他最喜爱的是老屋门前的池塘,夏日时节,荷花竞相开放。
弟弟查曙明曾回忆:那时,海子会央求大人采一枚含苞待放的荷花,把它插在盛满水的竹筒中,置于床前的矮桌上。
宁静的夜晚,兄弟二人躺在床上,竖起耳朵聆听荷花开放的脆嫩声音,在一阵阵荷花的清香中进入梦境。
他有一个称得上幸福美满的家庭,父母开着豆腐作坊。
海子记忆力超人,从小就有人说海子是个天才,可“天才”也免不了受穷挨饿。
特别是老屋拆迁后,那种听荷赏荷的意境生活也画上了句号。
上了初中,海子学习分外刻苦。
弟弟查曙明还记得:
夏夜,为了防止蚊虫叮咬,海子上身穿着父亲宽大的衬衫,下身没在装满水的木桶中,仍就着煤油灯昏黄的灯光看书、写字。
海子的成长环境和勤奋好学,使得他的天才得以升华。
1979年,“天才”海子考上北京大学法律系。
15岁的他,身高不足一米六,成为班里年纪最小、个子最小的那个。
在北大这个人才济济的顶级学府,海子的天才光环根本没人留意得到。
而清贫的家境让他越来越自卑,越来越沉默寡言。
不爱与人交流的他,只愿在诗歌中寻求慰藉。
他曾说过:
“我昼夜不停的写,不是我想写,是有一个声音在我的耳边让我写……”
可在当时,很多人只是把诗歌作为一个业余爱好。
一腔热爱,没有知音。乐于比别人通透,苦于无旁人理解。
这就是初到北大,极致又孤独的海子。
姐姐 / 今夜我不关心人类 / 我只想你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
因为贫穷,致使自卑的他感情接连受挫。
海子刻骨铭心的初恋,是一位名叫波婉的内蒙古女大学生。
活泼开朗的她,爱慕海子许久。
当同学们热烈地讨论北岛、舒婷、顾城的诗歌时,她却大方地承认:“我喜欢海子的诗。”
在大学校园里,他们爱得纯真又炽烈。海子曾为她写下:
你是我的 / 半截的诗 / 不许别人更改一个字 ——《半截的诗》
不过最终,因为女孩母亲嫌弃海子过于贫穷,这段感情就这样“夭折”了。
之后,海子更加郁郁寡欢。
弟弟查曙明回忆道:“他脆弱极了,参加完朋友的婚礼回来后,就蒙在被子里哭……”
很长时间里,他的诗歌也不再风花雪月,而是满腔的绝望:
在十月的最后一夜 / 我从此不再写你 ——《泪水》
情深不寿,更何况至情至性之人,受过一次伤,只会愈发孤独。
之后的几段恋情里,许是过于脆弱,海子爱上的人都比自己大,但结果也都无疾而终。
其中,白佩佩无疑是最懂他的。
二人是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的同事,这个校区离北京城区60多公里。
在那种陌生、荒凉的环境中,能遇到一位知心异性,意义不言而喻,更何况是感情丰富而内心孤独的海子?
和他一样,白佩佩也很热爱诗歌。在海子的影响下,白佩佩重拾起了笔,开始写诗。
她用善良温柔帮海子一度逃离了孤独,也因海子曾和家人发生过矛盾。
她是世间为数不多懂他的人,也是为数不多懂他诗的人。
1988年6月,海子第二次进藏。据说写下的诗歌便为白佩佩所作。
在西藏,向着天空、向着戈壁、向着姐姐,海子热烈而决绝地抒发着自己的情感:“姐姐 / 今夜我不关心人类 / 我只想你”。
但感情终究拗不过现实,最终白佩佩还是选择回归家庭。
短暂拥有后,海子依旧孤身一人。
特别是后来,他又见到自己的初恋,对方已结婚,即将飞往美国。
那次见面,海子喝了酒,说了很多痴心话,可对方一直很冷漠,最终不欢而散。
这样的爱而不得,这样的孤独,是海子总也逃不开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