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作为古典小说最高峰,其文字语言之凝练,无出其右。作为悲剧的兴亡作品,很多语录锥心刺骨,令人不忍卒读。
葫芦庙失火
【一】
那士隐夫妇见女儿一夜不归,夫妻二人,半世只生此女,一旦失落,岂不思想,因此昼夜啼哭,几乎不曾寻死……隐知投人不着,心中未免悔恨,再兼上年惊唬,急忿怨痛,已有积伤,暮年之人,贫病交攻,竟渐渐地露出那下世的光景来。
甄士隐一家是《红楼梦》第一个破灭的小家庭。这一三口之家的灭亡是一次大悲剧,也是个样板。其后的林如海家和贾家,兴衰原因不同覆灭结果大同小异。甄家的兴衰,影射红楼梦的兴衰,在第一回就令人隐隐的不安。尤其甄士隐,失女之通,痛彻心扉。所谓下世的光景,已经有了死亡气息。甄士隐所谓随着邋遢道人而去,不过是奇幻写法,其实就应该是死了。
黛玉进京
【二】
如海说: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
林如海送林黛玉进京,同样令人心痛。两年时间,林如海从春风得意的巡盐御史,接连遭遇丧子丧妻之痛。连唯一女儿都不得已送到丈母娘家。对于林如海的想法,很难理解。虽然他不想续弦,但教养女儿不成问题。林家也不是一个人没有,宦官之家,几房姬妾都能看顾林黛玉。自己抚养总好过将林黛玉送到贾家寄人篱下。而林如海叮嘱林黛玉之语,大有末世萧条之意,与甄士隐的下世类似。他托孤林黛玉,绝嗣无子不过继养子,慷慨赴死的意思浓重,实不知林如海的心路历程,着实令人奇怪。
元春省亲
【三】
半日,贾妃方忍悲强笑,安慰贾母、王夫人道: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说到这句,不禁又哽咽起来。
贾元春进宫数年,活得并不顺利。她莫名其妙晋升贤德妃,与得宠也毫不相关。这让她心中既无助又惶惑。当初进宫也非她所愿,是以抱怨家族当初狠心将她送进宫中。
关于后宫选秀,以清朝为例,确实是有资格的都要参选,但是选谁是大有文章的。很多真正进宫为嫔为妃者选秀不过是幌子,更多是政治需要和妥协默认。贾元春进宫,显然是政治运作。皇帝需要安抚贾家这样的老臣,收了他们的女儿,得宠与否就看命和家族了。贾元春升贤德妃前,一定不如意。从此不得见家人,等于彻底为家族牺牲,实在是大悲哀。王夫人接连失去儿子和女儿,也造成她神经质看重贾宝玉,变得木头一般吃斋念佛的人,做为母亲也很可怜。
宝玉挨打
【四】
王夫人不觉失声大哭起来:苦命的儿呀一一因哭出"苦命儿"来,忽又想起贾珠来,便叫着贾珠哭道:若有你活着,便死一百个我也不管了!王夫人哭着贾珠的名字,别人还可,惟有宫裁禁不住也放声哭了。贾政听了,那泪珠更似滚瓜一般滚了下来。
贾宝玉挨打,哭了一家人。以贾家的富贵,看似没烦恼。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贾政王夫人两子一女,大儿子贾珠好学却早死,女儿贾元春送进宫中,小儿子贾宝玉厌恶仕途经济圣贤书。对于一心光宗耀祖的贾政来说,大儿子死了无望,大女儿做了贵妃贾家也没得到好处,唯一小儿子不成器简直失望透顶,贾政打了贾宝玉,对于王夫人来说是不能接受的。三个子女牺牲了两个,一个打得半死,如何不痛死,难免想起早夭儿子贾珠,却又刺痛了年轻寡妇李纨。她一生最大的悲哀是青年丧夫,什么光宗耀祖,什么荣华富贵,都不如丈夫重要。她的幸福和人生,都随着丈夫的去世过早枯萎了。
失声大哭、放声哭了、泪珠滚瓜一般滚了下来…伤心人有伤心事,天下父母妻子身份不同,心境一样。
中秋夜宴
【五】
贾母也只得吃半杯酒,半日笑道:我也得这个婆子针一针就好了……夜静月明,且笛声悲怨,贾母年老带酒之人,听此声音,不免有触于心,禁不住堕下泪来。
贾母一哭,哭儿子对自己埋怨,也哭贾家的末世。《红楼梦》的兴衰,从甄士隐家,林如海家再到贾家,一步步以小见大,到七十六回,贾家衰落的景况遮掩不住。以贾母的精明,嘴里不说心知肚明。
贾母十五岁嫁进贾家,堪堪六十年。亲眼见证贾家发展到鼎盛,再亲眼见到贾家捉襟见肘到衰败,女人一生几大悲剧,早年丧父,中年丧夫,老年丧子。贾母虽没有老年丧子,却面对人生老来穷。俗话说“莫受老来穷”,贾母的心酸是对儿孙无以为继的担忧和惶惑。事实证明,贾母的担心是对的。贾家终将一败涂地,只希望那时候贾母看不到!
《红楼梦》这五段描写都事关家庭和兴衰,每一段都让人心痛。末世危机本就悲戚,曹雪芹信笔写来内藏深意,读之令人痛彻心扉!
【文/君笺雅侃红楼】
欢迎关注:君笺雅侃红楼,每天为您带来更多红楼故事!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本
【红楼梦】通行本120回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