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敬爱的*总理,人们就会想起他为国为民牺牲奉献的赤子之心,顾全大局相忍为党的崇高风范,文雅的谈吐,强大的感召力……人们往往忽略了,其实*还是一个文采斐然的文艺青年。
一、《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发表于1941年1月18日重庆《新华日报》的一篇文章。1941年 1月,皖南事变发生。国民党封锁消息,不准谈论皖南事变。*为《新华日报》书写题词和诗:“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和“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向国民党当局提出严正抗议,并在中共南方局内部署应变措施。
*把牺牲于皖南事变的新四军烈士称为“死国难者”,虽然只是四个字,却是对烈士们的最崇敬的尊称:他们是为了国家而献身的,他们必定万古流芳。正文仅仅16字以“志哀”,“千古奇冤,江南一叶”,*为历尽艰辛正好为国家为民族*敌立功的英雄们惨遭冤*而深感不平,故称之为“千古奇冤”!我们的领袖心中有无限悲愤,但为民族存亡、国共合作抗击日寇大事考虑,故把悲愤之情收起,而用曹操的儿子曹丕曹植兄弟相争的典故,昔日有魏王曹丕欲害曹植,另其七步作诗,不成即命不能保,才华横溢的曹植果然七步就作出好诗,以豆萁煮豆比喻兄弟相残,“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问“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虽然是用典,却十分恰当、自然,饱含深情,有愤慨,有揭露,有伤怀,有规劝……国难当头,*敌唯恐不及,却手足相残(此时国共合作共同抗日,两党如同兄弟),痛失英才,怎不叫人哀伤!综观全文,短小精悍却又能深深地打动读者,具有很好的宣传效果。
图中那哪个是帅哥*?
二、悼李公朴、闻一多两先生词
今天在此追悼李公朴、闻一多两先生,时局极端险恶,人心异常悲愤。但此时此地,有何话可说?我谨以最虔诚的信念,向殉道者默誓:心不死,志不绝,和平可期,民主有望,*人者终必覆灭。(*)
李公朴、闻一多两位民主人士先后被暗*后,1946年10月4日在上海举行了全国性的追悼大会,*写作了上面的悼词,邓颖超在会场宣读。悼词于同一天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
整篇悼词的一大特点,用语十分精简。什么事?“追悼李公朴、闻一多两先生”。什么背景?“时局极端险恶,人心异常悲愤。”一下子就抓住了听众的心,听者无不在心里认同,“险恶”,还有比连*两位教授先生更险恶的吗?“悲愤”,人们对为国家为人民牺牲生命的两位先生而“悲”,因反动派的罪恶行径而“愤”,用词精当。听众以为中共代表将有很多话要说,,却不料就一句“此时此地,有何话可说”。那就是,你们这样卑鄙下作,我无语!!!我心中有语言无法表达的悲伤和愤慨。接着,*代表中共,称两位先生为“殉道者”,殉道,为道义而牺牲。这无疑是对民主人士李公朴、闻一多先生的最高褒奖,无疑是对争取民主、共和的民主人士的最大激励。作为中共代表,最后向两位先生送上的是默誓,也是极为简短:“心不死,志不绝,和平可期,民主有望,*人者终必覆灭”。人人能说,句句能懂,铿锵有力如咚咚战鼓,鼓声中,人们向共产党旗帜下汇聚。相信追悼会结束,这几个短句一定在人群中口口相传了吧。这不就是教育人民、团结人民吗,*的悼词如此有力量!
图中军帽周公是什么时候?
三、周总理少时写过武侠小说!
怎么也想不到啊,*少年时竟然还写过武侠小说,笔名“飞飞”。以这个笔名写武侠,可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人,可绝对不是读死书啊,他的思维一定十分灵活,学起来那必定博览群书,兼收并蓄。
可惜后来断更了,我们的周总理从那时慢慢认识到,侠客救不了中国,光靠行侠仗义救不了苦难中的人民,他投身革命,没有时间为我们写武侠小说了。
呕心沥血为人民
他献出毕生的精力,写了一部中国人民奋斗的大书,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