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诗,能带火一座楼。
崔颢的《黄鹤楼》诗一出,黄鹤楼名扬天下,一千年来,世人对黄鹤楼趋之若鹜。
还有人比崔颢更牛,一首诗带火一座寺庙,传到千里之外的日本,受到日本人的顶礼膜拜。
这真是唐诗史的一个奇观。
创造奇观的人,叫张继,创造奇迹的诗,是《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
逃难到江南,写下一首千古绝唱
张继是襄阳人。
天宝年间,大唐盛世,长安是帝国的中心。
无数才子不远万里来到长安,他们渴望在这里施展自己的抱负。
张继也来了长安,却很傲娇。
唐代流行干谒,才子们周旋于权贵之间,期望得到他们的推荐。
张继却非常不屑,他写下一首诗:
调与时人背,心将静者论。终年帝城里,不识五侯门。
在长安待了那么久,张继连权贵家的门朝哪开都不知道。
傲娇的人,总是要有点资本的。
天宝十二载,张继进士及第。
可是,还没等到张继大展拳脚,一场惊天动地的变故来了。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叛唐,安史之乱爆发。
大唐承平百年,突然来袭的叛乱,让所有人措手不及。
洛阳长安被叛军占领,成为地狱,皇帝跑到了四川,到处都是逃难的人,张继也在其中。
战火在北方蔓延,张继往南方走,路上田地荒芜,没有人烟,不复往日繁华。
这一天,张继到了苏州,已经是秋天,傍晚寒意很重。
没有找到落宿的地方,这一夜,张继注定只能睡在船上。
月亮渐渐沉落下了,耳边传来乌鸦的叫声,真是沮丧。
船家生起了火,准备做饭,江上的枫桥寂静无声,他睡不着。
冷冷地霜散开了,蔓延到树枝上,爬上了船,包围了张继,弥漫在整个天空。
他想到了长安,考中进士才两年,本想在仕途上大干一场,现在沦为泡影。
回家吧!家在千里之外,战乱四起,又怎么回得去。
不知过了多久,乌鸦早不叫了,“咚-咚-咚”,撞钟声将沉思中的张继惊了一惊。
钟声来自寒山寺,穿过夜晚的迷雾,敲到了张继的心里,激起愁思,久久不绝。
月落、乌啼、渔火、秋霜、江枫、钟声将他包裹在一片凄凉的天地里。
孤独、愁苦,从骨子里透出来,张继搞不懂,老天是可怜他,还是欺负他,随手写下一首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不知道,他将凭这首诗,在唐诗史上永远留名。
如今,《枫桥夜泊》被列入小学课本,成为学生必背篇目。
傅抱石《枫桥夜泊》
2
日本人也爱《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短短的一首七绝,28个字,却让后人痴绝不已。
欧阳修评论过它,甚至还引起了一番争论。
唐武宗李炎爱极了这首诗,刻了块《枫桥夜泊》的诗碑,带到了陵墓里。
明代、清代刻石碑的人数不胜数。
仿写的人就更多了,可没有一首比得上张继的这一首。
更令人惊讶的,我们的邻居日本,也痴迷上了《枫桥夜泊》。
清朝学者俞樾说:“吴中寺院,不下千百区,而寒山寺以懿孙一诗,其名独脍炙于中国,抑且传诵于东瀛。余寓吴久,凡日本文墨之士,咸造庐来见,见则往往言及寒山寺;且言其国三尺之童,无不能诵是诗者。”
俞樾在吴中时,经常有日本文士来拜访他。日本人一聊天,必谈寒山寺,他们说:在日本,三尺儿童都会背《枫桥夜泊》。
据说,日本把这首诗列为汉文课本的第一首。
他们都说明了一个事实:在日本,《枫桥夜泊》传诵很广,小孩子都会背。
连带着,“枫桥”和“寒山寺”也成为日本人向往的“盛地”。
很多日本人千里迢迢来到苏州寒山寺,只为感受千年前的古韵遗风。
日本小说家芥川龙之介在《中国游记》中说:寒山寺是日本人最为熟悉的庙宇,无论何人,只要游历江南,必定要造访寒山寺。连不知道《唐诗选》为何物的人也都对张继的诗耳熟能详。
苏州毕竟太远,20世纪初,日本人在东京都青梅市郊,有样学样的造了“枫桥”和“寒山寺”。
寺里也有一块碑,上面也刻着张继的《枫桥夜泊》。
2006年,日本前副首相曾说:苏州和苏州寒山寺是我最向往的地方。
可知日本人对《枫桥夜泊》爱到什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