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窑洞”,很多人都会熟悉 ,提到“地坑院 ”,很多人没有见到过 ,因为那种地坑院,在近年来很少见到 ,这种地坑院在历史上很常见,根据史料记载 地坑院有几千年的历史 ,在我国的分布范围也很广 。
在现有的资料上,仅能查到三门峡陕县地坑院、运城地坑院、甘肃陇东的庆阳及陕西部分地区的地坑院。有一些偏小地区虽然存在地坑院 ,但是史料上并没有详细记载 ,总之,这种地坑院在民间确实流行过 。
在河南巩义西村镇的西村村、东村村也曾经有一千余座地坑院,这些地坑院的建筑方式简单古朴 ,从外观上来看,建筑设计非常巧妙 ,独具匠心 ,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超凡的聪明智慧 。
河南的地坑院 ,是保留最久的地坑院 ,在河南,有些年龄大的老人还记得这些地坑院 。因为时代的发展 ,人们的住房观念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 ,很多人不喜欢住地坑院 ,因为住地坑院存在一个弊端 ,住在地坑院里 ,阳光很难照射的到屋里 ,再加上地下空气相对潮湿一些 ,人们肯定不喜欢潮湿的环境 ,先后把房子盖到地面上 。
到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末期,在河南的一些乡镇 ,因为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不想一直居住在老祖宗留下来的地坑院里 ,因此,在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初期,很多人先后将地坑院填平,在上面盖上了楼房,楼房向阳而居 ,屋里宽敞明亮 ,每日里阳光都能照射进来 ,人们坐在阳光明媚的屋里 ,心情也好起来 ,对于那种过去的地坑院 ,很多老年人还是很怀念的 ,为念归怀念 ,过去的生活方式,是因为环境所致,因为时代所致 ,生活富裕了 ,自然要改变。
现如今,除了还有极个别的地坑院被保留下来外,其余的地坑院都不存在了。被保留下来的那些地坑院 ,也很荣幸的成为了“珍贵的古迹 ”,有很多人慕名来观赏 ,想了解一下过去人们住地坑院的感受 ,看到那种深深的地坑院 ,人民仿佛看到了过去劳动人民住在屋里的情景……
历史上,有许多关于地坑院来历的说法,有一些史料称,人们当时挖地坑院居住 ,是为了听到大地“心脏的跳动”,这种说法纯属无稽之谈 ,对于地球的研究 ,直到现在,还没有详细的数据能够表明地壳深部的运动 ,更没有人听到地壳运动发出的声音 ,平日里根本不会听到地壳运动的声音 ,这是常识 。
还有一种说法 :过去人们挖地窖居住 ,是因为感觉住在地窖里冬暖夏凉,从而实现减少能源浪费的目标,这种说法有一些道理 ,过去人们的生活很困难 ,夏天还好说一些 ,在寒冷的冬天,御寒就是个大问题 ,住在十几米深的地窖里,确实能够冬暖夏凉 。
地坑院冬暖夏凉的原理很简单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现在很多家庭里都有冬天储备蔬菜的大菜窖,大菜窖也有十几米深,在冬天,把蔬菜放在里面 ,能够保持几个月不会腐烂 ,有些地方,把菜放在叫菜叫里以后 ,能够吃到来年一二月份 ,这就是土窖里良好的 “衡温”作用,地坑院也是这个道理 ,地坑院一般都有十几米深 ,在这样的深度下 ,在夏天,阳光照射在地面上 ,地面上的热量不能够传导在十几米深的地下 ,地坑院自然凉爽 。
在冬天 ,虽然外面冰天雪地 ,寒风凛冽 ,但是外面的气温变化,不会直接影响到地表下十几米深的地方 ,所以住在十几米深的地坑院内,能够冬暖夏凉 。
归根结底 ,过去人们在地坑院居住 ,主要是因为生活水平问题,住在地坑院里 ,建房的成本大大降低 ,先选一个合适的“土崖”,然后在那里按照自己的设计建造地坑院 。
地坑院的建筑方式 ,主要是模仿“窑洞”建房方式 ,不是在什么地方都能建造地坑院的 ,一定要在土层结实的地方 ,有一些地方的土层是横向纹理,从土层外观可以看出 ,厚厚的土层,是一层一层的 ,有些地方的土质不是这样的 ,比如,我们那里的土质不能挖窑洞,也不能建地坑院 ,我们那里的土质是“豆瓣土”,这是一种方言 ,比喻土壤容易碎裂 。
有些人看到这里不仅要问,过去人们住在十几米深的土坑院内 ,如果外面下大雨 ,雨水流进地坑院内 ,地坑院怎么排水呢 ?
关于地坑院排水这个问题 ,人们在建造地坑院的时候,首先要解决排水问题 ,在地坑院房屋的另一处 ,挖一个十几米深的大深井 ,这个大深井相当于现在的渗水井 ,如果地面上下大雨 ,雨水流下来 ,就会汇集到渗水井里 ,当然,渗水井一定要在地势最低的地方 ,不然,水不会流自动流到那里 。
也有人不仅要问 ,如果外面连日下暴雨 ,地下渗水井里盛不下了怎么办?这个问题 ,人们在建地坑院时也想到了,地坑院上方的露天开口并不太大 ,上方开口的四周,肯定比周边高一些 ,防止四外的雨水汇集到这里 。
另外 ,如果连降暴雨 ,地下坑院的雨水过多 ,人们可以躲到陆地上来 ,不会老老实实待在里面 ,过去人们生活贫穷 ,屋里也是没有什么贵重的东西 。
当然,这样的情况很少见 ,几乎不会发生 。所以在那个特殊年代 ,会有地坑院这种住房形式存在 。
现在人们的生活发达了 ,自然不会住这种地坑院 ,那些保存下来的地坑院 ,成为了珍贵的建筑古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