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非普通住宅标准2022,上海普通住宅非普通住宅标准

首页 > 家居 > 作者:YD1662023-02-22 19:57:04

上海非普通住宅标准2022,上海普通住宅非普通住宅标准(1)

封面来源:https://pixabay.com

《上海城市规划》

2022年第6期

本期主题:安全韧性城市

主题文章

城市空间韧性理论及实践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Research Progress and Perspectives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Urban Spatial Resilience

鲁钰雯 翟国方

摘要:极端天气事件、自然灾害、事故灾害以及公共卫生事件的频繁发生,严重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韧性”理念致力于处理复杂社会—生态系统中的动态与可持续发展问题,该理念的引入为城市提供了一种应对灾害风险、协调城市发展目标和城市安全底线的新视角。“城市空间”是城市各种活动的物质载体和空间表征,是协调城市各系统要素健康有序发展的物质纽带,影响着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城市空间韧性”的提出是韧性理论与城市空间研究相结合的新尝试。梳理城市空间韧性的起源与发展,明确城市空间韧性的概念与内涵,归纳城市空间韧性的主要评估方法,总结应对灾害风险的城市空间韧性实践进展。最后指出目前城市空间韧性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研究展望,以期为我国国土空间韧性建设提供参考。

韧性城市研究的国内外进展及展望

Domestic and Overseas Research Progress and Trend on Resilient City

郭文韬 鲁钰雯 翟国方

摘要:城市发展面临着诸多安全挑战,韧性城市已经成为当下抵御和适应城市灾害风险的研究和实践热点。基于文献计量分析方法,使用CiteSpace和VOSviewer可视化工具,分别对1991—2022年中英文文献的韧性城市研究进行知识图谱分析。结果表明:(1)中英文发文量都呈现早期增长缓慢、后期爆发式增长的趋势,目前仍处于增长过程中。(2)中文研究机构合作分散,英文研究机构合作更为紧密,国内机构与国外机构的合作力度有待加强。(3)研究热点聚集于规划设计、气候灾害、社会经济、社区治理4大视角。(4)英文的韧性城市研究已迈入成熟化阶段,中文的韧性城市研究尚处于应用化阶段的后期。最后,对韧性城市的理论研究、评估方法、技术探索、规划实践和效应评价5个方面的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我国韧性城市研究进一步深入提供参考。

气候变化背景下空间健康风险的评估方法及韧性规划应对

Assessment Methods and Resilience Planning Response for Spatial Health Risks in the Context of Climate Change

冷 红 李泓锐 袁 青

摘要:气候变化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增加了人类在生存空间中的健康风险,将气候变化引发健康风险的研究引入规划学科视野,科学评估公众面临的健康风险,并将评估与空间规划决策相融合是亟待重视的研究课题。在分析气候变化如何引发健康风险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构建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估、受灾体暴露性评估和受灾体脆弱性评估的气候变化空间健康风险评估框架和体系,分析比较现有定量评价的方法,提出将犹豫层次分析法和图层叠置法相结合进行空间健康风险量化评估。最后,结合当前空间规划的特点,从完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传导机制和实施体系3方面提出相关韧性规划的应对建议。

寒区城市的生态韧性及规划策略

Ecological Resilience and Planning Strategies of Winter Cities

金 瑛 修春亮

摘要:寒区城市面临冬季寒冷和城市病的双重挑战,特别是寒区大城市,在生态本底相对脆弱的情况下,还要面对巨大的人口压力。提高城市生态承载力、增强城市韧性,是寒区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合适方向。通过分析寒区城市面临的特殊挑战,梳理已有研究和规划实践经验,结合城市生态韧性“规模—密度—形态”的研究和调控框架,提出一系列规划策略。其中,基于规模韧性的策略包括控制城市增长边界、高标准建设生态基础设施、重视常绿植被配置,基于密度韧性的策略包括控制城市密度、调节组团密度、增加冬季环境状况作为密度控制补充依据,基于形态韧性的策略包括优化城市外围形态、促进城市多中心组团发展、设置更多可接近的蓝绿空间、针对冬季需求采用更细致的规划布局手段等。

基于成本—效益分析的海平面上升背景下基础设施适应性规划策略——以美国佛罗里达为例

Assessing Adaptation Planning Strategies of Interconnected Infrastructure under Sea-level Rise by Cost-benefit Analysis: A Case Study of Florida

翟 炜 黄文亮

摘要:基于成本—效益分析,评估海平面上升背景下佛罗里达州西北部的基础设施适应性规划策略。通过分析基础设施之间的相互依赖性来考虑海平面上升对该区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从研究结果来看,虽然全面的海岸线保护能够带来更多的效益,但最有效的策略还是保护部分土地使其免受海水淹没,同时升级可能被淹没的交通网络。基于总效益和成本效益两个标准对目标规划年份的适应性规划策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将2080年定为长期基础设施规划的目标年份将是最为经济有效的。由于总成本会分摊到多个年份,基础设施的经济效益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大,但这并不表明规划目标年限越长,适应性规划策略就越经济有效。

韧性理念下流域洪涝灾害治理及规划启示

——以韩国汉江为例

Flood Disaster Governance and Planning Enlightenment in River Basin under the Concept of Resilience: A Case Study of Han River Basin in South Korea

杜文瑄 施益军 徐丽华 陈 伟 马 涛

摘要:在极端气候频发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流域防洪规划作为沿江城市防洪减灾的关键措施,能有效缓解洪涝灾害的社会经济影响。以韩国汉江流域为例,通过回顾其由侧重于防洪工程的洪水干预到韧性理念下流域多元防洪规划的思路转变,解析兼顾防洪与生态保护的流域性规划措施的具体方法及要点,总结出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流域坝库协同系统、流域生态防洪网络和多元主体灾害管理等4方面经验,并对我国东部中小流域应对洪涝灾害提出规划启示。

规划实践

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闲置公共设施活化利用的认识与实践

——以浙江黄岩屿头乡沙滩村为例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Acti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Abandoned Village Public Facil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 Case Study of Shatan Village, Yutou Township, Huangyan District, Zhejiang Province

杨贵庆 开 欣 但梦薇

摘要:村庄闲置公共设施在我国偏远地区山地乡村不同程度地存在,是计划经济年代特别是人民公社时期的产物,具有历史性价值和功能改造价值。对其活化利用的可能性体现在:它们类型和数量较多,产权基本上属于村集体或国有,占地属于建设用地性质,空间位置较好,建筑质量和空间特征便于改造利用,并具有地方风貌特色。活化利用村庄闲置公共设施的必要性体现在:符合资源节约和低碳原则,便于精准配置公共设施,促进城乡要素流动下的乡村产业发展,并可赓续地方建筑风貌特色。基于浙江省黄岩区屿头乡沙滩村的实践,得出以下启示:应深入调研、充分挖掘和认识村庄闲置公共设施的历史文化和空间使用价值;整体规划、统筹考虑,把个别建筑的活化利用同村庄整体发展的功能定位相结合;要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充分把握建筑质量、结构构造特点,做好综合评估,做到既符合合理性、现代化使用要求,又体现出历史年轮和乡土风貌特征。

城市设计步行系统的网络连通性推演评估

——以北京长安街公共空间整体城市设计方案为例

A Network Connectivity Evaluation of Pedestrian System in Urban Design: A Case Study of Urban Public Space Design in Beijing Chang'an Street

师浩辰 赵渺希 赖彦君 周可斌

摘要:在健康城市理念的影响下,慢行系统,尤其是步行系统逐渐成为许多城市规划和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路径网络连通性作为步行系统的核心,其好坏直接决定了步行体验感与出行率。然而,当下在设计阶段对步行路径连通性的量化模拟推演评估方式较为片面,有待深入探索。以北京市长安街城市设计为例,通过复杂网络理论构建现状和规划步行网络模型,从连接的拓扑结构和空间尺度两个方面判断方案是否达到提升步行路径连通性这一设计目标。研究表明,相比现状步行网络,设计方案的多数评估指标有超2%的明显优化。此外,研究通过3个重点路段的比较分析,明确了不同设计目标和不同提升结果之间的逻辑对应关系和内在动力机制,并展望了复杂网络理论在设计阶段评估推演方案的可能性。

城市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力测算与提升视角的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方法和技术要点

Method and Technical Points of Township Territory Spatial Planning Based on Calcul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张晓明

摘要:已有研究为将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关理念和技术“降尺度”运用于乡镇层面奠定了良好基础,但将相关技术方法系统融入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内容框架的研究则相对缺乏。为提高乡镇规划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视角的科学性、合理性,分别对国土空间规划语境下乡镇规划内容框架和乡镇资源环境承载力测算与提升主要技术方法进行梳理,并初步建立两者结合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结合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各内容板块,探讨运用资源环境承载力测算与提升方法改进编制思路和编制技术的要点,主要包括现状分析和评估、定位与目标、国土空间布局、居民点体系规划、集中建设区规划、产业发展与布局、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规划、生态保护修复和国土综合整治、规划传导与实施等9个方面。

街道空间品质研究的当下及未来

——基于近10年国内外可视化文献的计量分析

The Present and Future of Street Space Quality Research: Quantitative Analysis Based on the Visualization Literature at Home and Abroad in the Past Ten Years

贺 慧 方宇星 张 彤 张庆昊 李明锴 苏 畅

摘要:在增量规划走向存量规划的当下,加强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以推动城市高品质发展成为国内学者关注的焦点,街道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线性要素,对其空间品质的研究愈加重要。对近10年国内外与街道空间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可视化梳理与比对解读,发现街道空间的研究主要涵盖历史演变、设计导则、设计策略、构成要素、案例解析、活力和品质7个维度。国内学者针对街道品质的研究自2014年起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这与我国当下品质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与诉求是紧密相关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聚焦街道空间品质的研究,从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和研究应用3方面进行深入评述,同时结合使用者对未来街道品质的诉求,试图基于既有研究成果的缺失、城市当下疫情防控要求和城市未来发展需求3方面对街道空间品质的研究趋向进行展望,以期为我国城市空间品质提升提供建设性的参考。

中国大陆高密度城市公园建设水平演变特征分析

——从1996年到2019年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igh-density Cities' Park Construction in China's Mainland from 1996 to 2019

徐吉羽 刘志强 余 慧 洪亘伟

摘要:高密度城市的人口与绿地矛盾日益突出,准确研判其公园建设水平的时空演变规律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有重要意义。以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综合表征城市密度,在我国2019年26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基础上,遴选出当年的26个高密度城市,并以此为研究单元探究1996—2019年高密度城市公园建设水平的演变特征。从时序来看,公园建设态势为“快速提升—增速减缓—稳步推进”,建设模式以公园个数的增加引领公园规模、公园密度的高速发展。从城市类型来看,经济密度是影响高密度进程速度和公园建设基础的重要因素,而人口密度的影响逐渐加强;“人口、经济密度极高”型、“高密度进程较快”型公园建设“主增个数,辅增规模”;“人口、经济密度双高”型、“高密度进程平稳”型公园配置最为协调。提出“重密度、重配置”“重系统、重需求”“重低碳、重效能”等发展对策,以期为“公园城市”背景下高密度城市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探索。

主题性文化遗产与城市的关联性保护研究

——以重庆渝中区革命文物为例

Research on the Correlation Protection between Thematic Cultural Heritage and City: A Case Study of Revolutionary Cultural Relics in Yuzhong District of Chongqing

李和平 张 政 陈桢豪

摘要:主题性文化遗产是指遗产间在空间上或时间上呈现明显相关性的文化遗产类型,易通过某一主题将此类文化遗产及周边附属事物加以整体保护。革命文物是特色鲜明的主题性文化遗产,是革命历史的光辉印记。由于革命文物的地理孤立性、时代久远性和保护模式静态性等,往往造成革命文物的保护工作与城市发展割裂。渝中区是重庆母城,革命文化资源丰富。以渝中区内33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作为研究对象,以价值解析视角从地域环境维度、时空维度等建立保护利用框架,并从文化要素的活化利用、社会生活的共融共建、生态要素的有机联系、文化资本的触媒激活和空间要素的有序组织5个层面达到遗产保护与城市关联发展的目的。

央地关系视角下法国城市更新理念的演变和实施路径

The Evolution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Urban Renewal in France

杨 辰 周嘉宜 范 利 寇怀云

摘要:法语中的“城市更新”是个相当复杂的理念,其内涵和外延在长达数个世纪的历史演进中不断变化。从央地关系视角出发,对法国城市更新的理论、方法和政策工具进行系统梳理,提出以《马尔罗法》 《团结与城市更新法》 《国家环境义务法》为代表的国家专项法,将更新的目标从物质空间的改善,拓展到包含文化传承、社会团结、环境保护等诸多要素的可持续发展,确立了中央政府和地方市镇之间的权力关系。同时,法国通过“空间管控、财税扶持、合约行动”3条实施路径,在城市更新方面建立了完善的空间治理体系、多渠道的资金筹措方式和多主体的协同行动格局,对当前我国的城市更新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黄浦江核心区滨水游憩流空间结构特征研究

Spatial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front Recreation Flow in Core Area of the Huangpu River

向博文 魏 伟 赵渺希

摘要:开展滨水游憩流网络研究的挑战在于,既有构建旅游流网络模型的方法聚焦于城市及以上空间尺度,不适合街坊层面的滨水游憩流网络研究。提出GNSS轨迹数据和AOI数据相交的游憩流网络模型构建方法,以黄浦江核心段为例,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其空间结构特征。结论如下:(1)该方法可以较好地表征黄浦江核心段滨水游憩流空间结构,节点的程度中心性呈现出以滨水空间为轴线向两侧衰减的趋势,并形成了双核心区结构。高度中介性节点特征为江河交汇处、衔接了关联空间与滨水空间、连接了边缘节点与临江节点。(2)网络整体呈现出流量倾斜、结构松散的特征,东岸流通性显著高于西岸,世博滨江段是网络核心路径,苏州河、南京路与世博轴是主要垂江轴线。(3)网络以南浦大桥为分界线,可被划分为5个社区,各自呈现出线状或网状结构,社区间在关联地段缺少联系导致网络整体结构松散。

儿童友好

儿童友好型社区公园对户外活动多样性的影响研究

——基于深圳市红荔社区自然实验

The Effects of Child-friendly Community Park on the Diversity of Outdoor Activities: A Natural Experiment in Hongli Community, Shenzhen

刘 堃 万心怡 周佩玲

摘要:为减少快速城镇化对儿童健康成长的不利影响,在儿童友好城市理念倡导下,社区公园的儿童友好型改造广泛展开。我国大城市社区普遍存在活动场地稀缺的问题。儿童友好型公园在赋予儿童活动优先权的同时,能否支持成人多样的户外活动、形成包容的社会效应、提升社区活力,有待证明。以深圳市儿童友好型社区公园试点项目为案例,开展自然实验研究,跟踪观测改造前后居民户外活动的变化,分析社区公园对多群体、多类型活动的影响,发掘有效保障户外活动多样性的儿童友好型社区规划与设计策略。研究发现,社区公园通过吸引儿童活动,有效地触发了多群体、多类型的户外活动;活动设施与场地的呼应、向心式布局与设施混合是提升活动多样性的有效设计手段。初步证明了自然实验在社区规划与设计研究领域的适用性。

一米高度立体感知街道:儿童友好型街道设计探索

One-meter Three-dimensional Perception of the Street: An Exploration of Child-friendly Street Design

张雪诺 廖佳妹 刘子昂 惠 英

摘要: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街道设计要求街道从服务于一般成人转而关注儿童等弱势人群的需求。现有儿童友好型街道设计方法忽略了街道上儿童与成人的行为差异,没有系统的方法总结儿童街道行为特征。基于此,通过融合交通工程、行为分析、环境设计等学科,首先探究儿童、环境、行为的三元关系,捕捉与成人不同的“一米高度”儿童视角,构建“tri.CEB”三元儿童街道行为特征分析框架。其次,使用虚实结合的多种调研方法,归纳儿童街道行为特征。再次,基于行为特征提取儿童需求,提出儿童友好型街道安全、健康、陪护、活力的改善策略。最后,以上海市杨浦区鞍山路为例提出改善方案。通过对儿童友好型街道空间设计的探索,构建的“tri.CEB”理论框架具有可推广性,对推广全龄街道设计、街道社区治理、促进绿色出行具有指导意义。

产业园区

文创园区的功能演进:上海20年实践研究

The Evolution of Functions of Creative Precincts: Practices of Shanghai in Retrospect

王兴全 王慧敏

摘要:基于访谈和文本方法,从产业、文化、空间3个维度,解读上海文创园区功能不断复合化和复杂化的演进规律,进而提出:从产业角度来看,文创园区最初作为创意产业的载体,继而在行业规模发展时成为产业政策平台,随着不同利益相关方预期的不断提高,逐步嬗变为经济目标多元的组织单元;从文化角度来看,文创园区起初用于保护工业遗产,文化氛围的不断外溢使其具备了文化景观功能,而一些园区则更进一步成为辐射不同范围的文化创意地标;从空间角度来看,文创园区从工业用地模糊利用的基础功能,演化出开放社区的邻里中心功能,并以其细节布局成为规模化城市规划的留白空间。

中国境外产业园区居住空间规划建设特征、困境及规划研究

Research on Characteristics, Difficulties and Planning of Residential Spac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n China's Overseas Industrial Parks

曲鹏慧 王兴平

摘要:境外园区是开展国际合作、搭建贸易体系、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以20个通过国家商务部、财政部确认考核的境外园区为研究样本,在总结居住空间规模、区位、类型、人群及开发特征的基础上,指出境外园区居住空间规划建设面临的产居失配、人群分异、职住失衡、规划脱节和规范缺失等困境,提出建立境外园区产业规划与居住供给适配机制、强化境外园区规划实施监测与本土化嵌入、差异化配置园区居住空间规划要素、重视境外园区职住关系优化与平衡、加强园区居住规划技术规范转译与创新5方面策略建议,以期为境外园区居住空间规划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从产业园区向产业社区转型的创新战略路径研究

——以紫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研发基地二期为例

Research on the Strategic Path of Innovation Transformation from Industrial Park to Industrial Community: A Case Study of the R&D Base (II Phase) of Zizhu National 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ark

袁 芯

摘要:围绕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探索城市规划如何服务和引领传统产业园区向综合产业社区的全面升级发展。秉承“以小更新谋大效益”的理念,创新性地提出在开展产业园区的局部更新之前,制定一个园区及周边区域整体层面、涵盖战略到行动的技术框架,突出战略性、传导性与实施性。通过制定“目标—策略—方案—行动”的技术框架,加强核心功能引领与多维空间适配,建立转型路径与传导路径。结合紫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研发二期的转型升级,探索重点园区如何挖掘自身潜力与优势、转变发展理念、落实实施路径,打造智慧资源集聚、双创活动多元、产学研城功能融合、兼具滨江生态人文特色的新型产业社区。其创新转型路径研究将形成先期探索经验,成为产业园区向产业社区转型的范本。

园区依托型众创空间发展特征与规划策略研究

——以金鸡湖创业长廊为例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Planning Strategy of the Park-based Makerspace: A Case Study of Jinji Lake Innovation Corridor

李恺仑 王兴平

摘要:在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众创空间快速发展。依托不同空间载体,众创空间可分为园区依托、城区依托和校区依托3种类型。园区依托型众创空间作为一种特殊类型,表现出不同于一般众创空间的发展特征。在解析其内涵的基础上,以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创业长廊为例,从空间分布、业态功能和服务体系3个维度分析其发展特征。研究表明,园区依托型众创空间的核心特征是与园区企业密切联系、与园区空间环境深度互动、与园区产业相辅相成,其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众创空间与产业园区合作共赢,但同时存在政策依赖性大、专业化优势逐渐缩小等问题。基于此,提出保持与企业的密切互动、用好政府共享技术平台以及融入城市创新网络的园区依托型众创空间规划策略。

交通规划

高铁对区域可达性与空间联系格局的影响

——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

The Impact of High Speed Rail on Regional Accessibility and Spatial Linkage Patterns: A Case Study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City Cluster

严亚磊 于 涛 赖江浩

摘要: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区域,基于城际高铁通行时长、班次数据、人口流动数据,利用平均旅行时长、社会网络分析研究高铁对区域可达性和空间联系格局演变的影响,发现:①高铁推动各大中小城市均衡地接入长三角高铁网络,区域可达性整体水平提升了50%,但过长的途外附属时间使得未开通高铁的城市、中小城市在区域可达性格局中处于劣势。②高铁推动了长三角空间联系格局的非均衡演变,在中心辐射型高铁网络的带动下,人口趋于向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中心城市流动,与周边地区形成同城化的核心边缘模式,而未开通高铁的城市与外围城市在空间联系格局中面临着要素流失的困境。③总结了高铁影响区域发展的作用路径,为推动长三角高质量和区域一体化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选址优化视角下的轨道站点地区公共设施布局

Public Service Facility Layout in Transit Railway Station Area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Location Optimization

钱征寒 刘 泉 张莞莅

摘要:轨道站点地区的公共设施规划建设工作十分重要,但是针对性的规划研究并不充分。针对少子化、老龄化和城市收缩等问题,日本近年来兴起以扩张型城市向集约型城市转型发展为主要理念的选址优化规划,将轨道站点地区的公共设施规划建设作为主要工作内容之一。通过案例对比,对相关方法进行总结,主要包括3方面的借鉴价值:一是在站点周边地区配置比例更高的公益性设施,而不是过度关注商业开发;二是公益性设施并不一定是独立占地,而是与其他设施进行混合布局和共享利用;三是公共设施的布局原则重视步行尺度,但不强求直接布局在社区步行范围内,而是利用轨道公交形成不同站点地区之间的统筹布局。

高铁站区中酒店业的空间分布特征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otels in HSR Station Field

张晨阳 杨 凯 戴一正

摘要:酒店是高铁站区商务功能的重要组成业态,其选址有着灵活与自发的特点,因此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站区的发展现实,研究酒店业态的空间分布特征对于验证站区空间规划理论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提取南京站、北京站、北京西站、苏州站、重庆西站和上海虹桥站6个站区的酒店位置信息,进行核密度分析和缓冲区分析,并与高铁站区的空间结构模型进行比对。结果显示,酒店业在高铁站区有明显的产业集聚现象,且酒店在站区各圈层的数量特征符合高铁圈层结构模型的预测;酒店业呈现出多核心的空间分布特点,并与站区等时交通圈有很强的相关性,这说明酒店的不均匀分布主要是由可达性差异造成的;仅从等时交通圈的角度难以全面解释酒店的空间分布特征,酒店在旅游景点附近的集聚现象表明,酒店分布同时受到站区场所价值的影响。

上海非普通住宅标准2022,上海普通住宅非普通住宅标准(2)

上海非普通住宅标准2022,上海普通住宅非普通住宅标准(3)

(来源:上海城市规划杂志)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