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自古多才子,这块九朝古都的福地,为悠久的文明古国孕育了灿若繁星般的文人墨客。诗豪刘禹锡早在二程之前就在洛阳名扬天下,他的诗精炼含蓄,以清新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因而被白居易推崇备至,誉为"诗豪"。刘禹锡流传于世的诗有七百多首,文二百四十篇,其中《竹枝词》和咏史诗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是中唐时期最有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也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
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是唐朝历史上值得标记的一年,伟大的诗人李白和杜甫辞世不久,在江南嘉兴一个儒学气氛十分浓厚的刘姓士大夫家庭,一名男婴呱呱坠地,这个婴儿就是日后著名的诗人刘禹锡。
刘禹锡出生时,他的母亲卢氏已经四十岁左右,因生产前做梦得儿,便将刘禹锡取字"梦得"。
据卞孝萱在《刘禹锡评传》中考证,刘禹锡是匈奴族后裔,他的祖先曾经是居住在北部的游牧部落,后来迁居中原,至其父刘绪及曾祖父几代定居洛阳。
也许正因为刘禹锡的身体里流淌着一部分匈奴民族的血液,才使刘禹锡性格中充满豪爽乐观的因子,甚至很是倔强,一生充满了战斗精神。
天宝末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刘禹锡的父亲为了避乱,随着族人迁居江南嘉兴,刘禹锡便出生在那里。
刘禹锡自幼聪敏好学,很有教养,童年时代的刘禹锡给父亲的朋友留下这样的印象:他年龄很小,头发束成两个角,但已经学习《诗经》和《尚书》了,衣服上佩带着象骨制成的装饰品,态度恭谦、庄重、安详、文雅,与众不同。他喜欢与擅长诗词的人在一起交流,一旦发现文人的行踪,必拿着书本尾随其后,随时准备请教。
当时,吴兴有两位很有名气的诗僧皎然和灵澈,皎然俗姓谢,自称是谢灵运的十世孙。
皎然的诗歌和诗论在当时和后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被后世尊称为"唐宋诗僧第一",当时江南地区很多文人向他学习写诗。
灵澈的诗歌如风松相韵,水玉相扣,两位诗僧经常讨论诗歌创作的技巧。
少年刘禹锡曾投师于皎然门下,对两位诗僧非常敬仰,每当皎然和灵澈写诗的时候他就双手捧着笔砚,很恭敬地陪侍在旁边,和他们一起吟咏。
刘禹锡当时虽然年龄很小,但诗已经写得不错,多次受到皎然和灵澈的称赞,他们学着秦末张良的老师圯上老人的口气,风趣地说:"孺子可教焉。"
少年的刘禹锡学习内容十分广泛,除认真研读儒家经典外,对诸子百家都有所涉猎。
厚积而薄发,刘禹锡的天赋异禀,好学与勤奋注定为他铺就一条通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