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乙烯醇对人体的危害,聚乙烯醇接触皮肤有毒吗

首页 > 健康 > 作者:YD1662022-11-21 21:31:54

有种传言说“广东人什么都吃”。这下,广东人连可以吃的塑料袋都发明了!

虽然只是玩笑话,但却是真有这样的塑料袋。近日,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智利SoluBag公司总经理一遍遍地演示的口服水溶塑料袋,引起来自全球800多家媒体争先恐后的拍摄。这一项来自中国的技术,为智利乃至全球“禁塑”提供了一种新解决思路。这项技术,正是水溶塑料袋发明者、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崔跃飞15年来的心血。

舌尖一舔就融化 但真的不建议吃喝

这款塑料袋真有这么神奇吗?广州参考·广州日报记者近日采访了崔跃飞教授。

崔跃飞向广州参考·广州日报记者展现:从一个公文包里小心翼翼取出几叠归好类的塑料袋,他从中抽出一张塑料袋,用舌尖舔舐塑料袋,瞬间塑料袋就融化在他的嘴里,达到了“遇水即溶”的效果。

不少媒体报道称这是“能喝的水溶袋”,真的能喝吗?对此,崔跃飞也表示,虽然制造塑料袋使用的材料聚乙烯醇对身体没有危害,但此材料不是食物,所以即使是无毒无害也不建议吃和喝,因为食品生产和工业产品生产的环境和技术要求是有差异的。同时也不能保证市场上其他的聚乙烯醇材料和产品也是无毒无害的。

相关条件下 塑料袋几天就能降解

有了这款塑料袋,对环境是不是更有好处?

据了解,聚乙烯醇材料具有水可溶性,几分钟通过溶解后只是消失在水中,并不是几分钟后就实现了生物降解生产了水和二氧化碳。溶入水中后这种材料对水源水质不产生污染和破坏;特别是在自然界水溶进入土壤后,不但不会污染和破坏土壤土质,还具有明显的土壤改良作用,如增强土壤的团粒性、透气性和保水性,延缓化肥的流失,特别是对钾肥有增效作用,有利于作物的生长;特别适合于沙土改造,是一种环境友好型材料。

那么,这个塑料袋降解需要多长时间?

崔跃飞表示,在有PVA降解菌或降解酶存在的条件下,几天可以达到90%以上。如果通过自然降解,根据自然界环境不同,还是需要较长的时间。

聚乙烯醇对人体的危害,聚乙烯醇接触皮肤有毒吗(1)

(崔跃飞发明的塑料袋。)

原料单价是普通塑料的1.5倍

崔跃飞说,现在海洋污染是一个严峻的问题,每年有800万吨塑料流入海洋,导致海洋生物死亡。而至于这一技术会否在中国应用,崔跃飞表示,一个新的材料使用环境颠覆了以前的概念,怎么导入市场,让市场接受,让民众认可,还需要时间,也需要一定的力度。

“目前第三代技术生产的原料单价仅为普通通用塑料的1.5倍左右,希望通过后续的技术创新和升级,我们将在第五代技术中实现单价与普通通用塑料价格相近的成本进入一次性包装和消费薄膜应用领域。”

十几年前开始研发 没向国家要一分钱

上世纪90年代,正是中国经济大发展的时期,对塑料材料的需求也是暴涨,机会很多。崔跃飞说,“一年要做完三五个项目”。不过同时,崔跃飞也意识到一些潜在的问题。到了2002年左右,一些大型电器企业,每年塑料的用量都有几万吨。“他们都找我们做研究,想寻找材质又好,成本又低的塑料。”崔跃飞说:“很难两者兼顾,只能添加一些不太环保的低廉原料。”

他敏锐地觉察:“做环保材料才是突破口。”从那时开始,他主导团队开始转向研发环保材料。

有了明确的方向后,崔跃飞就开始动手研究水溶性材料,也就是现在研发的这款塑料袋的基本材料。从2002年开始,中间的研发用了八年时间,完成了技术验证试验。

崔跃飞说,其间走过了不少弯路,跳过的“坑”,却是分分钟让人产生放弃的念头。首先绕不过的就是研究经费的问题,崔跃飞说,“没有伸手向国家要一分钱”,都是靠以前做产品研发积累的一点资金。刚开始还走了一段弯路,“花了三年的时间、资金、精力来证明了一条走不通的路”。

聚乙烯醇对人体的危害,聚乙烯醇接触皮肤有毒吗(2)

(2018年崔跃飞在美国展示。)

前后试验了500种原料

崔跃飞告诉广州参考·广州日报记者,一开始,自己陷入在传统塑料加工的思维里没出来。“这个材料加温到180℃就开始分解,到190℃以上不但分解还会产生剧烈的交联,结果整个设备被黏住完全不能动了。”

这是当时最大的难点。因此,他们找来一些原料与PVA进行匹配,然后通过模拟计算进行筛选。在试验了各种原料后,他们终于找到几个合适的“伙伴”。

新问题又出现了:这些能匹配的原料当中,有一些是有毒的,不符合环保要求。因此,他只能继续做实验,寻找材料。“最后逐渐找到无毒无害的原料把那些有毒的原料全部替换掉”。崔跃飞算到:“前前后后,大约试了大约500种原料。”直到2008年,在材料的研发上,才算是大功告成。

崔跃飞当时并没有想到,在这个项目上自己是第一个“跑到终点”的人。因为,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环保的塑料材料是大家都看好的方向。就在崔跃飞埋头实验的时候,不只国内的几家研究团队,还有意大利、日本等国家都在想方设法进行技术攻坚。

找设备跑了六年 终于遇上合作机会

崔跃飞可谓在高分子材料领域摸爬滚打了一辈子。1985年,他从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专业毕业后,就留校做研究。现在,他已经成为学校里名副其实的“专利”教授,目前他申请的专利有50多个,就这次塑料袋的发明,就有36个专利,形成了一个专利池。

而为了让科研成果“落地”,他可是跑了不少腿。

2008年,当时印尼的一家企业已经看中了这项技术,但崔跃飞找了个塑料加工厂来进行中试试验后发现,“一上机发现不行,而且是完全不行!”

接下来的六年时间,崔跃飞的主要精力几乎全部花在了“设备”上。那几年,他在全国各地找设备厂家去做试验。崔跃飞苦笑道:“一年要跑南京七八次(当时,塑料机械加工最先进的设备集中在南京),一次要跑八九家厂。有的企业能配合,有的企业连门都不让进,还有的直接提出收取试验费用。”那时候,他没少受白眼。

除了缺人力支持,资金缺乏也是“软肋”。崔跃飞坦言,一直靠之前科研转化项目的经费“养着”这个项目,“后来全心忙着这一件事,再没精力接手其他项目,慢慢就断了粮”。

聚乙烯醇对人体的危害,聚乙烯醇接触皮肤有毒吗(3)

(2017年,他在印度获奖。)

直到2015年,崔跃飞在学校偶遇聚石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杨正高,双方决定合作。2016年4月,第一批中试量产原料产品生产出来,终于成功了。此时,正好遇到智利Solubag公司的罗贝托·阿斯泰特。他们其实已经在中国寻找这种材料两年多时间了。

崔跃飞预感到,他的这一技术极有可能要改变一个产业的命运。

他介绍,现在中国生产的PVA原料,生产技术是从日本转让中国的,当时中国还处在物资贫乏的年代,这种材料用来做维尼龙,制成袜子、汗衫,解决中国人的穿衣问题。当时,能生产这个的都发展成较大的企业。后来,随着化纤技术的发展,大家就不用维尼龙了,直接导致产能过剩。“这次,就是一个很大的机会。”崔跃飞越讲越兴奋:“如果做成环保产品,很快就能把产业链提升上来了。”

是一种怎样的力量支持走下去的?崔跃飞回答道:“其实人一辈子不需要做很多事,只需要把一件事坚持做下去,坚持下去总会有收获。”

文、图:广州参考·广州日报记者杜安娜、罗嘉妮广州参考·广州日报编辑:何超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