睾丸与附睾结核,中医名:子痰、子痨。
该病是发生于肾子的疮痨性疾病,以睾丸尾部有缓慢发展之硬结,溃后流淌稀薄脓水,形成瘘管则经久不愈为临床特征。本病病程较长,一般预后较好,如系双侧病变,则可影响生育能力,导致不育。
症状:
多发于20-40岁的青壮年。
既往可有泌尿系统及其它系统的结核病史。
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病久可见低热、盗汗、腰酸及全身乏力等。
多起病缓慢,开始偶有阴囊酸胀感,疲劳时加重,继发非特异性感染时发生疼痛,可有尿频、尿急、尿痛、终末血尿、血精等。
一般呈慢性过程,少数可有急性发作。
中医认为,该病的病因在于:
因肝肾亏损,脉络空虚,痰湿之邪乘虚侵袭肝肾之经脉,下注凝结于肾子而成。
中医治疗:
1、寒痰凝结
症状:初起睾丸轻度肿胀隐痛,自觉阴囊发凉,或有酸胀感,疲劳时加重,附睾尾部触及硬结,凹凸不平,大小不等,输精管增粗,常有串珠样结节,轻微压痛,附睾与睾丸分界消失,不红不热,多无全身症状。舌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缓。
治疗:温经通络,化痰散结。
药方:阳和汤加橘核、小茴香、荔枝核、川芎,兼服小金丹。
方中重用熟地大补阴血为主药;鹿角胶养血助阳;肉桂、炮姜温阳散寒通血脉为辅;麻黄、白芥子助姜、桂散寒化痰行滞为佐;再加橘核、荔枝核、小茴香;川芎等药直达病所,疏肝散结,活血化痰;甘草解毒调和诸药为使药。
诸药合用,具有养血温阳,宣通血脉、散寒祛痰、化瘀散结之功效。
小金丹乃治疗痰核流注之要药,可配合应用。
2、肝肾阴虚
症状:睾丸或附睾结核数月至数年后,肿大的附睾与阴囊粘连,附睾硬结坏死化脓,阴囊逐渐肿胀,肤色暗红,轻度触压痛。严重者可出现全身症状,如低热盗汗,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失眠,纳少乏力,大便干,小便灼热感。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滋阴清热,除湿化痰,托里透脓。
药方:滋阴除湿汤加黄芪、炙山甲、皂角刺等药治之,兼服小金丹。
方中芎、归、芍、地为四物汤可养血滋阴;黄芩、知母、贝母、地骨皮清热凉血化痰;泽泻、陈皮利水燥湿;柴胡配黄芩则清散郁火;甘草解毒兼调诸药。
诸药配合以奏滋阴除湿化痰之功。
另加黄芪、炙穿山甲、皂角刺补气托里透脓,促疮痨痊愈。
3、肾虚痰湿
症状:附睾硬结化脓溃破,流出清稀脓液和豆渣佯(干酪样)浊物,逐渐形成瘘管,日久不愈,伴面色萎黄,畏寒肢冷,体倦无力,少气懒言,自汗盗汗。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等。
治疗:补气益血,温肾助阳,兼化痰除湿。
药方:十全大补汤加熟附子、鹿角胶,兼服小金丹。
子痰日久不愈必伤气伤血,最后出现阴阳俱损。方中参、术、苓、草四君健脾补气;归、地、芎、芍四物滋阴补血;黄芪甘温生发,能补气升阳;肉桂辛温大热,入肝肾两经,能补火助阳。
加熟附子、鹿角胶增强温补肝肾,益精养血之功。
此外,兼服小金丹以化痰除湿。
日常调理:
1、加强营养,以清补为主,宜吃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
2、适当休息,肿胀期用阴囊托将阴囊悬吊,注意保持局部卫生清洁,节制房事,避免疲劳。
3、忌食辛辣油腻等不消化的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