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药九问
1、中药浸泡前需要先用水冲洗一遍吗?
中药饮片在炮制加工过程中已经过净制处理,一些细微中药饮片如马勃、海金沙、滑石粉等用水冲洗还会有损失,所以泡药前不需要清洗。
2、中药浸泡时间越久越好?
中药煎煮前,应加冷水浸泡30~60分钟,时间不宜太长,以免引起药物酶解或霉变。
轻质的中药、气温较高时浸泡时间宜短,重质中药、气温较低时浸泡时间宜长,目的是为了使中药湿润变软,利于有效成分煎出。
此外,药煎煮好后,应趁热滤取药汁。因为放的时间久了,药液温度降低,一些有效成分会因溶解度降低而沉淀,加之药渣的吸附作用而有部分损失,因而影响疗效。
3、加水量多少为宜?
加水量一般以盖过药面2~5厘米为宜,花、草类中药或煎煮时间较长的则需酌量加水。
4、为什么煎药不能用金属器皿?
铁、铝、铜、镀锡等金属器具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氧化,在煎煮过程中会游离出金属离子,可与中药发生化学反应,影响煎药质量和临床疗效,所以不宜选用。陶器不会与中药发生化学反应;砂锅导热均匀,热力缓和;不锈钢和搪瓷器具能抗酸耐碱,可以选用。
5、煎药火候、时间如何把握?
煎药时,先用武火(大火)煮至沸腾,然后改用文火(小火)保持微沸状态。一般中药一煎煮沸后,再文火煮20~30分钟;解表类、芳香类、清热类药物沸后,再煮15~20分钟;滋补药物沸后,再煮40~60分钟。
6、煎药第二次,必须加热水吗?
一般常规煎煮2~3次,第二次煎煮加冷水或热水均可,但不需要再浸泡了。二煎时间比一煎略短。
7、代煎中药如何保存?
代煎的药液封装后,一般放置冰箱冷藏室保存,按时服完。如果环境温度低于10摄氏度,可自然条件下存放,一般可放置半个月左右。
8、特殊中药如何煎煮?
先煎:将先煎药煮沸0.5~2小时,再加入余下泡好的药物一同煎煮。
后下:后下药在煎好前5~10分钟加入,一同煎煮。包括气味芳香、含挥发油多的中药如薄荷、砂仁等。
另煎:一些贵重药如人参、西洋参等宜单独煎煮,取液兑入其他中药汤液中服用即可。
包煎:花粉类如蒲黄,细小种子如葶苈子,细粉类如六一散,含淀粉、黏液多的中药如车前子,附绒毛中药如旋覆花等,都要用纱布包好,再浸泡煎煮。
冲服:一些贵细中药,如三七、川贝母、羚羊角等,宜研成细粉加入汤液中服用。
烊化:胶类药物及黏性大且易溶的药物,如阿胶、鹿角胶、蜂蜜等,用时应单独加温溶化与药液兑服。
9、服用中药有哪些注意事项?
自古以来,医家对于服药时间是特别讲究的。明代医家李时珍说:“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清代著名医学家徐灵胎曾讲:“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功,反而有害……”古人在几千年的实践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的有关服药时间经验,如饭前服、食后服、平旦服、临卧服、空腹服、间歇服等。
服用中药的时间需根据病情、药物功效和其他一些具体情况来决定。《神农本草经》曾提出:“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即按疾病所在部位,分饭前、饭后、清晨或睡前服药。
饭前
病在胸腹以下,胃、肝、肾等脏器疾病,宜饭前服药,这样有利于药物的消化吸收。东晋时期著名医药学家葛洪说:“未食内虚,令毒势易行”。饭前服药易使药力得到发挥。
饭后
病在胸膈以上者,如眩晕、头痛、目疾、咽痛等宜饭后服药,能使药性上行。消食药和对胃肠道有刺激的药物也宜饭后服用。
清晨空腹
治疗四肢血脉病的药物、滋补作用的汤药尤其是滋补肾阳的药物、润肠通便药、驱虫药宜晨起空腹服用。早晨人体的阳气随自然界阳气而升发,在阳气的推荡下,可使药力速行至病所,发挥作用。
午前
上午宜服用益气升阳药、发汗解表透邪药。李东垣认为:“午前为阳之分,当发汗;午后阴之分,不当发汗。”还强调益气升阳药在午前服用。益气升阳药之所以午前服用,乃“使人阳气易达故也。”
午后
下午或入夜宜服用泻下药(如大承气汤)。李东垣曰:“泻下药乃当日巳午之后,为阴之分时下之。”(巳时即上午9时~11时,午时即上午11时~午后1时),其他医家亦都认定泻下药不宜在午前服用。
睡前
镇静安神药、涩精止遗药、缓下药等宜睡前服用,有利于次日清晨吸收。
顿服
顿服一般适宜于病情比较急的患者,也就是煎好后立即服下,称为顿服,取急病急治之意。《千金方》载:“凡作汤药不可避晨夜时日吉凶,觉病须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易愈矣。”目前,一般的高热性疾病、传染性疾病、小儿急症等亦采用顿服法。
需要注意的是,现今很多患者脾胃偏差,大部分的药都不适宜空腹服用,而在上、下午服用最好。一般药物一天服2次,饭后1小时以上或半空腹状态服用较好,晚上9时以后不要服药,以免影响药物吸收及夜间睡眠。
服用中药的“五忌”
为了保障中药的疗效使其更好地发挥其治疗作用,服用中药时是需要对一些食物忌口的,通常应该注意的有以下5点:
服中药时不要喝浓茶:因为茶叶里含有鞣酸,浓茶里含的鞣酸更多,与中药同服时会影响人体对中药中有效成分的吸收,减低疗效。
服用中药时不宜吃萝卜:因萝卜有消食、破气等功效,特别是服用滋补类中药时,吃萝卜会降低补药的效果使其失去补益的作用而达不到治疗目的。
患有消化道疾病,禁服大蒜:患有消化道疾病,如肝炎、慢性胃肠炎患者服用健脾、温胃和胃药时,禁服大蒜。大蒜中含有蒜素能刺激胃肠黏膜,使黏膜充血,所服的中药就不能有效的发挥其治疗作用。
服中药时不能吃辣椒:特别是热性病症,服清热凉血或滋阴降炎药时更不宜吃辣椒,辣椒能使药效降低,使治疗无效或疗效减弱。
服中药宜忌生、冷、油腻:因为生、冷类食物刺激胃肠,影响胃肠对药物的吸收,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和吸收,而且油腻食物与药物混合更能阻碍胃肠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从而降低疗效。
患有疔疮、皮肤病者忌食咸水鱼、虾、蟹及羊肉、牛肉等食物;肝炎病人忌食辛、辣、油腻;服荆芥时忌食鱼、虾、蟹;服天冬时忌食鲤鱼;服鳖甲忌食芥菜;服蜂蜜忌食葱、豆腐;服白术时忌食大蒜等。
此外,古文记载,甘草、黄连、桔梗、乌梅忌猪肉;鳖甲忌苋菜;常山忌葱;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丹参、茯苓、茯神忌醋;土茯苓、使君子忌茶;薄荷忌蟹肉等。■
【来源:本文内容综合整理自中国中医、中国中医药报、人民网健康、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等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