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说:病逝于长安神龙殿的唐玄宗李隆基总共活了七十八年,便可以表达为“终年78岁”;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后崩于畅春园的康熙皇帝也可以描述为“终年69岁”。
所以总得来说,“享年”和“终年”在逝者年龄限制上的区别还算较为宽松的,一定的情况下二者亦可以混用,主要是看记述者的语言习惯。
生前社会地位决定去世后的称谓除了逝者年纪这一制约因素之外,表达去世使用“享年”还是“终年”的另一个决定性因素、便是逝者生前的社会地位、个人名声和对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所做出的贡献大小,这几方面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
比如在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社会制度中的皇帝,作为一国最高统治者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利,除了不学无术、荒废怠政的暴君昏君之外,基本上在统治时间内为国家做出一定的贡献的统治者都会在去世后使用“享年”多少岁来表达。
无论是皇帝还是朝堂重臣,他们所对人民做出的贡献都表现在社会政治制度上;除此之外,从古至今无论是在文化、军事、科技、医疗、经济等各个方面,只要有重大贡献者,都可以使用“享年”这一敬辞来表达他所活的年限。
若是这名逝者被判断为公认的对他生前所处的社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造成的影响比如有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造福了人民的生活等;那么可想而知,此人的社会地位一定是非比寻常的,他个人的声望名气也必然是非同凡响。
这几方面相辅相成共同形成表达这位重大贡献者去世所使用的“享年”的表达方式,相对比之下,“终年”则要更为平淡一些,普适性更强一些,即便是没能对民族乃至全人类事业做出做出重大贡献者,也可以使用这个词来表达。
据与逝者的亲疏远近关系而定表达去世的“享年”和“终年”这两个词语在使用上的区别除去以上两点之外,还有一个影响的原因便是前来表达祭奠和哀思的生者与死者的亲疏远近关系。
在流传至今的传统中华文化习俗中,通常来说,若生者与逝者的关系为血缘较近的直系亲属或是关系较为紧密的话,可以用个人感情色彩更浓重一些的“享年”来表达逝者的年纪。
除了亲疏关系之外,“享年”一词更带有尊重爱戴之意,比如可以运用于一些德高望重者寿终正寝的表达便也可以使用“享年”一词,此处虽无亲属关系,但从情感色彩上也是恰当的。
而“终年”这一词相较于“享年”的感情色彩更为淡薄一些,适用的表达场景多为比较客观几乎不含个人感情色彩的官方表达之中,所持态度一般是较为中立保守。
中华文化经历了千年历史的沉淀,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在表达同一个意思时往往有不同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