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豆类,大家可能会想到圆滚滚的绿豆、红豆、黑豆,而往往忽视了它——白扁豆。
白扁豆是我们经常吃的扁豆的种子,有黑的,有白的,也有红的,入药以白色为主,这种豆子看上去又扁扁的,憨态可掬,所以叫白扁豆。
白扁豆是一味非常好的药食两用之物。先来看看各大医典对它的描述: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说:“硬壳白扁豆,其子充实,白而微黄,其气腥香,其性温平,得乎中和,脾之谷也。入太阴气分,通利三焦,能化清降浊,故专治中宫之病,消暑除湿而解毒也。”
《中华本草》里说:“白扁豆味甘,性微温。归脾、胃经,能健脾化湿,和中消暑。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大便溏泻,白带过多,暑湿吐泻,胸闷腹胀,小儿疳积等。”
《药品化义》里说:“扁豆,味甘平而不甜,气清香而不串,性温和而色微黄,与脾性最合。”
白扁豆的作用基本上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健脾、祛湿、解暑。
第一,白扁豆能健脾。
李时珍说白扁豆是脾之谷,就是说它是脾胃的好朋友,非常受脾胃欢迎,古方参苓白术散里有它。
那么,白扁豆为什么能健脾呢?古医书上说,“脾喜甘,扁豆得味之甘,故能于脾而有益也。”又说“脾得香而能舒,扁豆禀气芬芳,故能于脾而克舒也。”
首先,白扁豆味甘,甘能补、能缓、能和,五脏之中,谁最喜欢甘味的东西?当然是脾。其次,白扁豆气香,香味的东西能让脾气健运起来。白扁豆一进到体内,立马就奔着脾胃去了,脾胃就是它的主战场。另外,白扁豆生长于夏秋两季,这段时间刚好是长夏,对应五脏中的“脾”,用这种时令的东西来补不足再好不过。
脾虚腹泻、没有食欲的人可以经常吃点白扁豆,不论老人、小孩都可以用。
健脾:炒白扁豆15克,大米适量,煮粥食用,煮至豆烂粥熟即可。
第二,白扁豆能祛湿。
夏天雨水多,湿气重,湿邪这种东西既狡猾,又难缠,还会与其他邪气狼狈为奸,当湿与寒结合的时候,就变成了寒湿,与热结合的时候,就变成了湿热,体内既有湿邪,又有寒邪、热邪,各种邪气搅合在一起,也是很麻烦的。
很多人总是不知道该如何祛湿,其实祛湿的妙药就在我们身边,就是这白扁豆,白扁豆的性子非常平和,它能把水湿渗透到膀胱,让它从小便走掉,白扁豆祛湿,非但不会损伤脾胃的阳气,还能健脾,让脾胃这个轮子转起来,然后自己去把水湿运化掉。
祛湿:炒白扁豆15克熬水喝,体内有热的人再加绿豆30克,煮到豆子烂熟即可。
第三,白扁豆可以解暑。
中暑分为两种,一种是阳暑,一种是阴暑,在太阳底下暴晒过后头晕恶心的叫阳暑。天气很热,躲在房间里头,身体出现了不适的症状,叫阴暑。
阴暑是因为过于避热、贪凉引起的。天气越热,人就越贪凉,老想着吹会儿空调啊,吃个雪糕啊,冰棍儿啊,虽然确实凉快了许多,但寒气也不知不觉的在体内扎根了。
中了阴暑以后,可以服用香薷饮,由白扁豆、香薷、厚朴组成。香薷饮也是一张古方,出自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有人可能要说了,古代也没有空调啊。古代虽然没有空调,但是古人也怕热啊,到了暑热的夏天,喝冰凉的井水,睡地砖,那也是常有的事,由此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不在少数。所以天气越热,反倒是越容易感受寒邪之气,大家仔细想想是不是这么一回事。
再回到方子中去,我们之前讲的一些方子大多是以汤来命名的,比如,苓桂术甘汤、小建中汤等等。香薷饮,它为什么叫饮呢?饮也是一种中药剂型,中药可以分为多种剂型,有汤剂,有散剂,还有丸剂,饮和汤药一样都是熬水喝,不同的是汤药熬好以后,要在规定的次数喝完,比如一天喝两次或者喝三次,饮呢比较随意,不拘时间,不拘次数,什么时候喝,喝几次都可以,就像喝水一样,渴了就喝一点。
像我们现在有各式各样的消暑饮品,古人怎么消暑呢?就是把一些果子啊草药啊放在一起熬成一锅汤,流传最广的大概就是乌梅汤了,直到现在,爱喝的人依然很多。唐代把这样的天然草本茶叫作饮子,饮子兴于唐,盛于宋,走在唐宋两代的街头,可以看见不少挂着“饮子”招牌的小铺,这就是古代的饮品店,这一点在《清明上河图》中可以得到佐证。
解暑:香薷10克、白扁豆、厚朴各5克,三味药捣成粗末,沸水冲泡代茶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