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阳是片古老的热土,早在商周时代之前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商周时期,属于扬州南越之地;秦置梁化屯;汉设南海郡、博罗郡;东晋至隋前设欣乐、酉平、怀安、安怀古县,其中宋析东官郡置安怀县,齐改名为怀安县;至隋时改为归善县,到民国已有1332年,民国后名惠阳。
(惠阳县志)
查欣乐县现为沥林潼湖一境,沥林潼潮还有欣乐村、广和圩古地名,查旧时的怀安县也属今惠阳境内,镇隆黄洞村在2006年挖掘出3500年前史前文化文物,力证镇隆早已经有人类居住活动。据《岭南钱氏》记载,宋代惠州太守钱酥的居所,现仍居住着钱氏族人保留有宗祠及祖屋,屋后古荔枝林茂盛。钱酥的墓葬就在镇隆楼寨村,整个钱氏宗族地则在镇隆井龙村,三地不过方圆五里内。背后有大山白云嶂,周边村落,皆有古荔枝林,井龙黄子沥村古荔枝林年逾600年以上。旧时先民逐水靠山而居,潼湖沥林面东江,镇隆居白云幢山下正好符合条件。从考古挖掘断层推测此地皆是沼泽丘陵地带,乡民生活在白云嶂大山下,为适合农耕,需多种树木来牢固土壤,荔枝树这种高大的乔木科正合适,树身展开直径可达十数米,生长年龄可达千年,果实还能供人食用,树阴密集乘凉上佳,是各村居前后的风水老树,世代相护。惠阳古称安怀县后及怀安县,荔枝树多,故产荔枝叫怀枝,外出迁徙之人带家乡荔枝出去,一是念及故乡之物,二是感怀家乡之情。古人起名可见用意之深,至今怀枝这一老荔枝树种仍生生不息向外扩散,成为荔枝界中产量最大的品种。《广志》《荔枝谱》等书中有说广东、福建荔枝品种,其中就有文字描写黑叶(怀枝别称)一品,有黑叶和进贡子(也叫进奉、进奉子)也是明清时期两广非常有名的品种。常被用作荔脯作贡品,它的名称也因此而来。这两个品种是由广东传入福建的,是广东省原生物种。
白云嶂山高1003米,现为惠阳第一高峰,其从地理上分析属罗浮山系,直线距离不过20里,人称山脉如龙形,罗浮山脉也有如此的形态,且是一条向海(南)方向饮水的大龙,罗浮山为隐伏躬身状,白云嶂昂首为龙头状,面向海边而饮。白云嶂山下的镇隆原为镇龙一名,山路也叫祈龙径,因隆与龙同音,故名镇隆,其地长龙,井龙等村名繁多,还有口口相传,龙飞山脉的传说。
惠阳有江、河、湖、海、山地、平原,宜耕、宜林、宜渔、宜盐,既带来舟楫交通之便,亦为各种粮油、经济作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有这么一首顺口溜:潼湖谷,新圩粟,秋长沙梨芦岚柚;水口蔗,大岚木,吉塱茶,永湖竹,镇隆荔枝沥林鱼,矮陂梅菜沙田脯(金钩菜卜);霞涌鱼,澳头珠(珍珠),良井鸡,平潭薯,陈江鹅,马安牯(水牛),样样特产名声著。顺口溜颇能说明物产的丰富多样。同样也点出了镇隆荔枝的美名。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木语》也记载,人们在长期的育种过程中,逐渐培育出分别适合在水边栽培的“水枝”和山中栽培的“山枝”两种不同的生态型。因此有所谓“近水则种水枝,近山则种山枝”。一般“山枝”后熟。品质也优于水枝。镇隆荔枝多种山岭,胜在受白云嶂山泉滋润而生,非一般水田果树可比。出产荔枝其色如丹霞,肉厚核小,甜而不腻,口感极好;味道鲜美,剥开荔枝壳时果汁不外溅,果肉干爽鲜白(广东省特产志);具有果味正、清、甜、爽、润,肉厚晶莹如玉、脱壳不溢汁、入口无渣的特点。深得人民青睐。
(东坡啖荔图)
苏东坡同钱酥是宋代1070年同科进士,遥想当年,惠州太守同学邀请苏东坡同学(1094年)来家(东坡寓惠传有典故介绍)吃荔枝后有感而作“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东坡荔”实为惠阳镇隆地区荔枝,及此从老时怀安古县怀枝,到现时镇隆桂味糯米糍,惠阳镇隆人种荔枝的情怀又何止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