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雨林深处,杨晓洋曾经碰到过鳄鱼、蟒蛇、云豹、熊以及持枪的原住民,还遭遇过一次严重的过敏。
2015年,他跟随世界番荔枝科小组去野外寻找瓜馥木,找到以后品尝了一口。
没想到不到1分钟,他的嗓子竟然像被刺扎了一样难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在大家的帮助下,杨晓洋疯狂灌水漱口,最后总算是被抢救了下来。
这件事也给了杨晓洋一个警示,他再也不敢随意吃找到的陌生水果。
深山里的奇花野果、土著人的待客之道、挑选榴莲水果的街头暗号……这些奇特又有趣的经历,都被他记了下来。
2010年,在学习拍摄的同时,他将自己找到的500多种水果进行整理,选出200多种水果,配上照片和自己找寻的经历出了一本书——《东南亚水果猎人》。
这本书以他对水果猎寻认知的过程为主线,在每个小结开头,杨晓洋都特意设置了一个小档案,用来介绍水果的学名、科属、中文名、主要特征和产地等信息。
他希望这本书能够打破人与植物之间无形的冰墙,将这些奇妙的水果和基因保存下来。
如今,杨晓洋开始在微博和B站上分享自己拍到的植物。
他认为既然要做科普,如果能从水果开始打开大家对植物的认知的话,自己也很值得。
在一次采访中,他笑称自己爱折腾的性格,只能称为科普工作者,而不是科研工作者。
在他看来,科普和科研一样重要。他希望更多人通过了解植物的果实——水果,进而去了解植物本身。
“一旦一个物种毁灭了,单凭人类的制造工艺根本就复刻不出它的味道,我觉得非常可惜。所以我希望让人们有意识地去保护这些物种,不让这些濒危的植物水果灭绝。”
他笑说,终有一天,自己相信人类可以读懂植物的语言,与植物和谐地共存在地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