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
在经过两个多月的治疗后,血压依然偏高。
不过需要重点指出的是,即使血压偏高,有时还会很高,但相比于治疗之前,身体的感觉还是好了很多,并且心情也随之而来的好了很多。
第三个阶段,金匮肾气丸联合使用引火汤。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中药治疗后,朋友经常说:颈部拘谨非常,感觉一股气从下而上,但到了颈部,就再也上不去了,如果那股气上去了,感觉病就好了。
朋友就是尝试使用李可先生著作中的引火汤。
应该是在去年上半年的时候,我就让朋友使用过一剂引火汤,但没有丝毫感觉。所以对于这次应用的效果,我也没有什么期待。
不过朋友在使用过一剂后感觉很好,之前经常出现的轰热感倏然而下。
之后,金匮肾气丸与引火汤交替使用。
这也引起了我颇多的思考,也开始按照这个思路进行学习。
有几天,朋友说胸部憋闷的难受,我觉得彼时的症状像是木防己汤证,于是建议在引火汤中加入了10g防己,第二天,这种症状就消失了,且此后再也没有出现过。
我还建议熟地改为生地,肉桂改为桂枝,并加入白芍,这是源于学习了张锡纯和黄元御的用药思路,使用效果也是比较积极的。
有一天朋友身体非常不舒服,颈部不适,头晕脑胀,情绪低落、手足无措。到了傍晚,在后面休息了一会,突然跑出来说:脖子舒服了。
诸位看官不要过于期待,此时并不意味着我朋友的高血压就此就好了,因为这一阶段血压还是偏高的。
但低压经常能控制到不到90,这是非常好的征兆。朋友的身体感觉也很好,并想着下一步要逐渐停掉降压药呢?
以上就是朋友应用李可先生的思路治疗高血压的大体过程,当然,这个过程还在进行当中。
从这个治疗过程中,给予我很多的思考,主要有以下几点。
思考一:
很早之前,我就有了一本《李可老中医危急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非常喜欢,并且经常读。初始读孙其新编著的《李可经验专辑》时,我是有些失望的。认为该书层次混乱,重复太多,文笔欠佳,且武断性的言论太多,并不能完全体现出李可先生的学术思想,所以并不太喜欢读。
但源于本个案例,我开始认识到自己的这个认识是很错误的。
尽信书,不如无书,但如果不尽信书,读书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我一直认为朋友的症状源于阴虚。应用李可先生的思路进行有效,说明李可先生的认识是正确的,而我以前的认识是错误的,片面的,至少是没有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重新审视《李可经验专辑》之后,才开始对李可先生的治学思想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
虽然《李可经验专辑》有不少问题,但其李可先生学术思想进行了清楚而得体的梳理、分类、归纳,对于学习李可先生可起到提纲挈领、事半功倍的作用,所以即使有些问题,也是瑕不掩瑜的。
中医书籍多若繁星,哪些才是好书?这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也是一个态度性的问题。
思考二:
我很佩服朋友的坚持,甚至觉得朋友的这种尝试颇有神农尝百草的意味。
我经常在想,朋友如果不懂中医,在效果经常反复、指标控制不理想的情况下,他是否还能坚持住使用中医手段呢?
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高血压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无数的中医专家都曾尝试过,但仍无法解决。并且高血压多是经历过一个漫长的酝酿才发生的,病去如抽丝,希望几服药就能治好高血压是不可能的。
很多高血压患者都尝试过中医药治疗,其中希望短时期就能治愈的大有人在,而尝试过几次效果不佳后,便认为中医无效,这种情况是不是很多见呢?
无论是患者,还是医生,对于高血压的治疗,有多少人是有如此的耐心呢?
思考三:
朋友的这个治疗高血压的案例中,是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的,也验证了一些中医方面的理论。
而能做到这一点,在于我和朋友都懂得一些医药学知识,所以能够根据身体的一些变化,对于治疗和用药能够做出一些相对正确的判断,进而做出相应的改变。
而对于大多数的高血压患者,对于医药学知识是了解甚少的,也就很难将自己的信息完整而准确地传达于医生的。
所以,了解一些医学知识,对于疾病的治疗是很有必要的。
而将治疗的希望完全寄托于医生,有时也未必可取。
思考四:
有一段时间,朋友总感觉心口部位不舒服,又怀疑是肠胃问题,又怀疑是心脏问题,用了一些方法总是不见效。
我问他是不是因为受风着冷的原因,因为前段时间天气还很冷,上班时骑着电动车,前胸很容易受凉。
朋友一开始有所怀疑,不过还是加了一层马甲,症状很快就好转并消失了。
这类情况并不少见。当身体不适时,不能一味求治于药,而是应该多找原因,既要找内在的,也要找生活起居、饮食、外部环境等外在的原因,这也应该属于治病求本的范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