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让运动员根据自己对运动能力的感觉进行打分,然后分析他们的心率数据和运动水平,并在比赛结束后筛选了几个标志肌肉损伤的指标,其中就包括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克OT)、尿素还有肌酐。
最终得到的结果显示,在比赛中,那些碳水化合物摄入量每小时为120克的运动员,其体内总运动负荷——也就是跑者所体验到的肌肉压力和损伤,比每小时摄入60克或者90克的运动员要少得多。研究人员猜测,正是由于碳水化合物摄入量更高,才让肌肉的糖原储备保持在最佳水平,从而减少了疲劳和损伤。
参与这项研究的跑者都是经验老到的精英运动员,更重要的是,在实验前,他们还专门针对肠道进行了适应训练。在肠道适应训练中,一天内运动员需要每小时摄入90克碳水化合物,一周有两天进行这种训练。为了提高肠道的耐受力和吸收能力,这样的训练在比赛前一个月左右就开始了。
维礼拜(Aitor Viribay)相信,不光是精英运动员,其实所有人都可以做到。“经验告诉我们,即便是从零开始,在6到8周的时间里,每周练习3次,就能让一个运动员可以承受超过90到100克每小时的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尽管每个人对于摄入碳水化合的反应还有耐受力不同,但最终大家都能适应,只是对有的人来讲,这个过程可能需要的时间会更长一些。”他说。
因此,千万别尝试在一场比赛或训练时,通过一个小时吃5个能量胶来创造个人最好成绩。(比如一场7小时的越野就要吃大约20个能量胶,天!)在没做好准备时大量摄入能量胶,只会让身体严重不适。
为了获得最好的食用效果,摄入的食物要混合有不同的碳水化合物,其中要有包括含葡萄糖类(麦芽糊精和葡萄糖),还要有果糖或蔗糖(葡萄糖和果糖的混合物),这是因为肠道每次吸收额定糖类的量有限。
口味选择上,记得一定要选择足够多自己喜欢的种类,包括带有鲜味和以及薄荷味的能量胶。尽管除了饱腹感之外,参与研究的运动员们在摄入能量胶的时候并没有碰到其他问题,但持续吃甜的东西,还是会让一些跑者腻味,从而让持续摄入能量胶变成一件让人反感的事情。
每小时摄入120克碳水是理想数值,在实际的比赛中,绝大多数普通跑者都几乎无法做到。在比赛中或训练中,跑友们可以适当增加能量胶等补给品的食用量,但一定要慎重!
你一般会怎么安排自己在一场马拉松、越野跑等比赛中的补给?补给站提供的食物你会尽情享用,还是会根据自己的状态控制食用量?欢迎在留言区和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