撮痧是指施术者以手指或手掌为工具,在患者特定体表部位,通过撮、扯、拧、提、推、挤等手法,使皮肤出现紫红色痧斑为特征的一种治疗疾病的技术,具有行气开闭、调畅气机、宣泄痧毒等功效,常用于外感性疾病、疼痛性疾病等。
一、基本操作方法
(一)常用介质
在每次撮痧之前,用刮痧油、清凉油,或清水以润湿手指。
(二)常用施术部位
1.头部:印堂、太阳。
2.颈部:颈前常用廉泉、天突、廉泉与天突连线之中点及中点左右各旁开1寸处。颈后常用大椎、大椎直上后发际处、大椎与后发际连线之中点及中点左右各旁开l寸处。
3.胸部:从璇玑起,分别向左右每隔1寸取一处。
4.腹部:下脘、石门、天枢。
5.肩部:肩井。
6.背部:督脉及膀胱经穴位及经脉循行线,根据病情选取。
7.腰部:督脉及膀胱经穴位及经脉循行线,根据病情选取。
(三)常用体位
1.俯伏坐位:坐于椅上俯首靠椅背上,暴露后项及背腰部,用于撮后项、肩部及背腰部。
2.仰靠坐位:仰坐于靠背椅上,暴露颈部,用于撮头部、腹部、颈部。
3.俯卧位:面部朝下,俯卧于床上,暴露后项及背腰部,用于撮后项及背腰部。
(四)常用撮痧手法
1.拧痧法:术者五指屈曲,以大拇指与示指对准撮痧部位,用力夹紧并扯起,提拧患者皮肤至最高处时,两指和被夹起的皮肤一同适度旋转,然后松开,使皮肤恢复原状。如此一提一拧一放,反复进行,在同一部位可连续操作10~30次,撮拧至皮肤出现紫红色痧斑为度。此法多用于颈部。
2.扯痧法:又称揪痧法,术者五指屈曲,将中指和示指弯曲如钩状,用示指、中指的第二指节对准撮痧的部位,把皮肤与肌肉夹起,用力向外滑动,然后松开。如此一夹一扯一放,反复进行,以有"巴巴"声响为佳。在同一部位可连续操作10~30次,扯至被夹起的部位出现紫红色或暗红色痧斑为度。也可用大拇指和示指第二指节,夹起皮肤与肌肉,依上述手法扯拉。本法适用于面部的鼻根、前额以及颈、背部等处。
3.挤痧法:术者用两手拇指指腹,或两手示指、拇指指腹,或单手示、拇四指指腹相对用力,有规律地互相挤压,挤压至皮肤出现紫红色痧斑为度。此法主要用于头面部、颈部、肩背部。
4.抓痧法:术者以拇、示、中三指用力或五指并用,在体表相应部位,将肌肉迅速抓紧提起后自然松开,手指依次在患者体表移动,并交替、持续、均匀地提起施治的部位或穴位,反复至皮肤出現痧痕斑点为度,主要用于背部、腹部。
5.推痧法:术者用拇指指腹、大鱼际、小鱼际或手掌跟紧贴相应的治疗部位,以适当的压力在皮肤上,进行单方向的直线移动,反复推按20~30次,至皮肤充血出现痧痕为度。主要用于背腰部。
二、常见疾病的撮痧治疗
(一)头风(头痛)
头痛即以头部发生疼痛为主的病症,临床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头痛。撮痧技术可应用于外感引起的头痛以及其他原因所致头痛的对症治疗。本病按照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第六版)进行诊断,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偏头痛、肌紧张性头痛,以及感冒、高血压、眼、耳、鼻等疾病引起的头痛。
【治则治法】疏风清热,醒脑止痛。
【操作步骤】撮痧治疗头痛的主要部位为头部和颈后部。
1.撮头部:患者取仰靠坐位,充分暴露颈前部,术者用扯痧手法或挤痧手法,撮挤前额印堂和双侧太阳穴,每穴10~20次,至皮肤出现紫红色瘀斑为止。
2.撮后颈部:患者取俯伏位,充分暴露颈后部,术者首先用推痧法推大椎与后发际正中之连线,从上往下推20~30次;沿枕骨粗隆从风池向乳突方向挤压推按,然后用扯痧法或挤痧法,撮挤风池、大椎穴各10~20次,至皮肤出现紫红色瘀斑为止。
(二)中暑
中暑是在高温环境下出现以头昏、头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可由暑热侵袭,致邪热内郁,体温调节功能失常所致。本病按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清暑解热醒神。
【操作步骤】撮痧治疗中暑的主要部位为头部、颈部和背部。
1.撮头部:患者取仰坐位,术者用扯痧手法或挤痧手法,撮挤前额印堂和双侧太阳穴,每穴10~20次,至皮肤出现紫红色瘀斑为止。
2.撮颈部:患者取俯伏位,充分暴露颈后部,术者用扯痧法或拧痧法,撮拧风池、大椎穴各20~30次,至皮肤出现紫红色瘀斑为止。
3.撮背部:患者取俯伏位或俯卧位,充分暴露背部,术者用推痧法,首先从上往下推背部督脉陶道至命门穴循行区域,推20~30次;然后从上往下推膀胱经从大杼至脾、胃俞循行区域,推20~30次,至皮肤出现紫红色瘀斑为止。
(三)喉痹(急、慢性咽炎)
喉痹是以咽部不适、咽痛、咽黏膜肿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可由外邪客于咽部或脏腑虚弱,咽部失养所致。本病按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清热利咽止痛。
【操作步骤】撮痧治疗喉痹的主要部位为颈部。
1.撮颈前部:患者取仰靠坐位,充分暴露前颈部,术者用扯痧手法或拧痧手法,撮扯颈部廉泉、天突以及廉泉与天突连线中点三处以及喉结两侧等,每处撮扯10~20次,至皮肤出现紫红色瘀斑为止。
2.撮颈后部:患者取俯伏位,充分暴露颈前部,术者首先用推痧法推大椎与后发际正中之连线,从上往下推20~30次;然后用扯痧法或挤痧法,撮挤大椎穴10~20次,至皮肤出现紫红色瘀斑为度。
三、禁忌症
1.咽喉严重感染者或凝血障碍者禁用。
2.血管瘤部位、不明原因的肿块部位以及痈肿、疮疡、皮肤溃烂或损伤部位禁用。
3.身体严重虚弱、极度消瘦者禁用。
四、注意事项
1.撮痧治疗室要宽敞明亮,空气流通,但要注意保暖,防止病人冒风受邪。
2.撮痧部位要做常规消毒后再施撮痧术。
3.撮痧手法要轻重适宜,手法要轻重适宜,手法要轻快。不能用猛力,以耐受为度,以挤出紫红痧斑为宜。
4.手法的轻重、抓撮穴位的多少、每穴抓撮的次数,要视患者的年龄、体质、疾病性质、疾病轻重等具体情况而定。儿童与年老体弱者,手法宜轻,撮穴宜少,防止撮伤皮肤.引起感染;体质壮实者,手法宜重,撮穴宜多。
5.撮痧过程中,如见冷汗不止、吐泻不止、脉象沉伏等情况,应停止撮痧,并及时综合抢救,防止发生意外。
6.撮痧术后,病人需卧床休息,适量饮用温开水或姜汤,禁食生冷油腻食物。
7.在用此法治疗的同时,可配合药物、针灸、推拿等技术,以求尽快治愈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