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那群朋友太能闹腾了,以后少跟他们来往”
“雪糕这么冷,你不可以吃”
“综艺节目有什么好看的,都是些没营养的东西,以后别看了”
……
这些话是不是看起来很熟悉,如果你反驳,对方可能会说“我是爱你的,这都是为了你好”。
但这些都是假借“爱”的名义实施“控制”,是一种越界行为。
这种控制在亲密关系中最为常见,只不过因为借着爱的名义再加上对方是自己最亲密的人,所以这种控制欲难以被察觉。然而被控制的人还是能够感觉到不舒服,但又说不上来到底是为什么。
想要弄明白这点,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控制欲。简单来说控制欲是指对某一件事情,或者某一个人在一定程度上的绝对支配,不允许意外或者是有其他差错的发生,也就是说,希望事情或者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或行动。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想要控制住一些事物或其他人,因为控制可以使自己处于一个安全有序的环境中,当事情的发展都在意料之中时,人会觉得安全,不会产生焦虑情绪,适度的控制也不会给身边的人带来烦恼。
但控制欲过强,则会带来伤害。当伴侣经常干涉你的选择,阻止你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让你有自己的私密空间时,那么你要警惕起来,ta很有可能是在控制你。
比如你想去骑摩托的时候,对方说“你操控能力不行,骑摩托太危险,别去了”、“爱我吗?那去做什么什么/别去做什么什么。”或者要求你事事报备、偷看你的手机等等。
这些长时间的不知不觉的贬低、指责、要求等都会让被控者产生焦虑、自卑等负面情绪,甚至导致自我价值感低,产生挫败感。
控制欲是内心恐惧的表现,控制欲强的人一般都有一定的安全感缺失,安全感缺失得越厉害,内心越恐惧,越想通过控制一些事情和人来得到内心的安全感。
掌控带来的力量感,让这些控制者认为不会再陷入从前有过的失控、无序的情况,不会再面对从前那种挥之不散的无助。
学者们指出,失去控制的感觉对于人类来说是最大的恐惧之一;拥有对自身生活的控制,并从中获得个体控制感将其维持在一定的水平,是人类的最强动机中的一种。
没有安全感的人往往内心力量不足,当一个人的力量不足时,ta会要求其他的人、事物按照一定的规定存在,如有什么变动便无法忍受从而陷入焦虑,而当一个人有足够的力量时,是无惧于外界任何环境的变迁和不稳定的。
1)建立边界感
被控制者应该与控制者建立明确的边界感。
婴儿最早是没有边界意识的,他们认为“我就是世界,世界就是我”,6个月左右的婴儿才开始慢慢意识到自己是什么样子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自己与客体是有差别的。
很多人在这个时期会因为与父母之间互动模式有问题,比如,父母对孩子回应不及时,冷漠、忽略及回避,或者过度的满足孩子的要求等,就可能导致孩子成年后边界感不明显。
通常边界感不明显的人是不自知的,这一类型的控制者对周遭环境的控制是下意识的,会在无意识中侵犯了对方的边界。
如果感受到边界被侵犯,你应该很明确的跟对方说明你的不舒服和不满,告诉对方你的边界在哪里,底线是什么,以及让对方明确明白,即使关系再亲密,也必须要保留一定的界限感。
2)尊重自己的感受,学会拒绝
边界感其实是很主观的东西,所有人的评价标准可能都不相同,唯一一致的标准就是在被侵犯时的感受。
不论你的标准是什么,只要在别人提出要求时感到不舒适了,那可能就是被侵犯了,都可以立刻向对方提出来,拒绝对方的要求。
在设定边界感时一定要把自己放在首位,尊重自己的感受,要学会拒绝,学会说不。
要让对方明白,你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人,你的事情是你说了算,不是ta说了算。
3)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
在《非暴力沟通》中,指出正确表达需求有四步:
第一、清楚的表达自己观察到的;
第二、表达自己的感受;
第三、要描述出来是什么需要导致自己产生这样的感受;
第四、表达自己的请求——改善的方法。
总结一下就是“当我/你(看、听、想到)……我感到……因为我/你需要或者看重……你是否愿意……”
下一次当你的伴侣私自看你手机让你不舒适时,你可以说,“亲爱的,当我看到你私自翻看我的手机时,我感到自己的隐私被侵犯,觉得很委屈也有点失落,虽然我们很亲密。但我需要自己的空间,以后未经允许不要翻看我的手机,给我留一点私人空间,可以吗?”
被控制者可以通过这三个方法来逐渐建立边界感,对于有控制欲的伴侣,我们也可以跟他一起寻找起因,让ta明白这个世界上没有所谓的绝对的控制,所有事情在人为控制的同时还有一些环境的不可控因素,而我们只能做到“尽人事听天命”。
学会放下对不可控因素的绝对控制要求,这样才能让自己处于一个更加相对可控的环境中,自己和身边的人也会更快乐。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