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认为水果是好食物,吃得越多越好,营养丰富,还可补水。水果吃多了真的有益健康吗?
【水果糖分高,不宜饭后大量吃】
朱绍英表示,许多水果中含有对身体健康有益的成分,如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花青素、黄酮类物质等,但这并不意味着吃得多就可以补充更多的营养,成年人每天食用水果的量应该控制在200~350克。如果每天大量食用水果,有可能会因为水果中的糖分含量高,增加肥胖的危险。
“吃水果时,需要注意选择时间,饭后立即吃水果,会造成胀气和便秘,最好饭前吃,可以增强饱腹感,代替部分主食,避免摄入过多热量。”朱绍英讲道。
此外,还有网友问:我家好多水果都放蔫了,还能不能吃?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食品科学博士刘宣伯答:冬天寒冷,家里经常会囤些水果,结果放蔫了,这是常事。首先可以肯定,水果只要还没有腐败变质,都可以吃。但糖友要慎吃。
不同水果储存时间不同,一般来说,只要表面没有损伤都能吃,只是口感变差。这时可选择煮熟的方式,加热不会对纤维素和矿物质产生损失,还大大改善口感,对发蔫水果是较好的解决方法。但要控制加糖量,尽量保持水果原味。
【这三类人,有些水果不宜吃】
肾病患者
肾功能不全的人要少食用含钾量较高的水果,因为肾脏是排泄钾的重要器官,当出现急性肾损伤、慢性肾衰竭时,肾脏排钾能力下降,会导致钾在体内潴留,引发高钾血症,严重时还可能引发心律失常、心脏骤停,甚至猝死。含钾较高的水果主要有牛油果、杨桃、香蕉、橙子、柚子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尽量避免食用。
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要严格控制热量的摄入,而许多水果中含有大量糖分。比如柿子、无花果、荔枝、香蕉、榴莲、菠萝蜜等含糖量高的水果应尽量少吃或不吃。
胃病患者
患有胃病的人吃水果也有讲究,比如应少吃山楂、猕猴桃等。一些胃口不好的患者因山楂酸甜可口,有增进食欲的功效,便常备些吃,其实山楂中果胶和单宁酸含量高,接触胃酸后容易形成不溶于水的沉淀,与食物残渣等易形成胃结石。结石可引起胃溃疡、胃出血,甚至胃壁坏死和穿孔。而猕猴桃中所含的大量维生素C和果胶成分,会增加胃酸,加重胃的负担,如果大量食用可能会产生腹痛、腹泻等症状。
【这些时令水果吃多了也不好】
新鲜的车厘子酸甜可口,价格也不便宜,怕捂坏了,赶紧迟到肚子里才实惠,没想到这种舍不得却吃自己拉肚子到脱水,一查,竟然是中毒了……武汉市第一医院胃肠外科副主任医师闵凯介绍,车厘子含铁多,并含有一定量的氰甙,少食或正常食用不会有问题。若是进食过多,则有引起铁中毒或氰化物中毒的风险。糖尿病患者和小孩不宜多食,成年人一次食用不要超过20颗,吃完后多喝点水。
除了车厘子,以下这些时令水果吃多了也会给身体造成伤害——
荔枝病会昏迷乏力
时下正是荔枝大量上市的季节,自古就有“一颗荔枝三把火”,尽管荔枝有不少好处,但要注意的是,鲜荔枝本身含糖量很高,小孩不适合多吃,不仅容易肥胖,而且如果连续大量进食荔枝,特别是空腹食用,极易引发突发性低血糖,出现头晕、出汗、面色苍白、乏力、心慌、口渴、饥饿感等症状,严重的会抽搐或者昏迷,这就是荔枝病。
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原营养科主任王玉梅表示,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停吃荔枝,喝些糖水休息片刻就可缓解,若症状严重,建议到医院进行对症处理。
健康吃法:有不少人不知从哪儿听说荔枝蘸酱油可以降火。可实际上也没多大作用,而且还会因为又吃了酱油,而增加盐分摄入。最好的办法还是少吃,每次不超过2两。
芒果病吃完嘴边痒
芒果吃多了会被“芒果皮炎”偷袭,造成口唇、面部红肿、皮肤瘙痒。这是由于芒果中含有的果酸、氨基酸等刺激较多。左小霞表示,肠胃功能不好的老人和孩子,不太适合吃寒凉水果,如果真的很想吃,可以在午饭后、晚饭前,少吃一点,不可过量。
小孩子吃多了会消化不良、腹胀,临时缓解的方法是热敷一下。此外,芒果的糖分高,容易造成血糖上升,患有糖尿病的人不宜食用。而且,芒果吃多了还容易变成“小黄人”,这是芒果中丰富的β-胡萝卜素在作怪。不过,只要停止食用,皮肤就会恢复了。
健康吃法:如果是要给小孩吃芒果,要注意量,最好将芒果切成小块,直接吃入口中避免沾到口唇皮肤上。也可以将芒果打成芒果汁再用温开水稀释食用。
榴莲病脸上冒痘痘
榴莲号称世界上最“臭”的水果,同时还被誉为“水果之王”,作为让人爱之深恨之切的极品,榴莲虽是滋补果王,但并非人人适宜,尤其是阴虚体质的人不能多吃。榴莲中脂肪含量为4.1%,是所有水果中含量最高的,且榴莲性热,如果吃过多的话容易导致脸上的痤疮加剧,而且会有口干舌燥的感觉。还有的时候,会引起流鼻血的情况发生,
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徐琳琳营养师补充道,吃榴莲避免上火的办法除了少吃外,还有一个办法是可以配着山竹吃,这是因为山竹性偏寒凉可以清热“败火”。
健康吃法:夏天吃榴莲,可以先放到冰箱里冻着,吃的时候先解冻,待其软点就可以吃了,香甜绵软,像绵绵冰,而且也没有那么“臭”了。
综合自人民网-健康时报、人民网-生命时报、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