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
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只要听到这几句刻进DNA的顺口溜,哪怕时隔多年不学化学,文理双全的译林君马上能条件反射般接出下一句,那些年被元素周期表支配的快(恐)乐(惧)又来了。
真的是:超级难忘!
从阴阳家眼中构成宇宙万物的金、木、水、火、土,到中世纪的炼金术士渴望将铅转变成金,再到150多年前门捷列夫发表元素周期表,人类对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的认知一直在更新。
近些年来,由于人工合成了元素,元素数量已经达到118种之多。有活泼的,也有惰性的,既有天然存在的,也有人工合成的,这些按照一定规律整齐排列在周期表中的“住户们”,始终吸引着大众的想象力。
请背诵全表
化学家、集中营幸存者普里莫·莱维写过一本畅销文集《元素周期表》,它的每一篇都以一种元素命名。他用惰性气体“氩”来隐喻他成长的犹太社区和当地其他族裔之间的隔膜,用“汞”这种不稳定、易挥发的物质来指代当时臣服于希特勒的知识分子……
还有博物馆发现,二十多种化学元素的中文译名,竟然与朱元璋给子孙后代拟定的名字有关。比如朱慎镭(永和王)、朱同铬(封丘王)、朱安汞、朱在钠(瑞金王)、朱成钯(怀仁王)、朱恩钾(长垣王)、朱帅锌(庆王)……
周期表里的元素们到底有着怎样的身世之谜?
天才门捷列夫在梦中顿悟了周期律吗?元素周期表真的是他最先制作出来的吗?
研究者为何花了50年才推导出水(H₂O)的化学分子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