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功用的记载,始见于《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图经》,其“别说”中有“尤宜入治上焦药用”之说。此后,《医学启源》载其能“去伤风头痛,开腠理,解表,去皮风湿”。明代的《本草汇言》言其“散风寒,逐表邪,发邪汗,止咳嗽,去肢节间风痛之药也”。《药品化义》增加“专行上部肩臂,能领药至痛处,以除肢节间痰凝血滞”的作用。清代的《本草再新》再次补充其具有“温中行血,健脾燥胃,消肿利湿”的功用,用于“治手足发冷作麻、筋抽疼痛,并外感寒凉等症”。《本经疏证》将桂枝的作用概括为“合营”、“通阳”、“利水”、“下气”、“行瘀”、“补中”六方面。目前,本品在温经散寒、温通血脉、温助阳气、化气行水等方面应用广泛。
桂枝汤是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第一方,也叫“经方第一方”。所谓第一方,证明其有着重要的地位。其中桂枝汤中有五味药:桂枝、芍药、生姜、红枣与炙甘草,桂枝为不仅此方的君药,也是张仲景最常用的中药之一。
中医药名桂枝始见于《伤寒杂病论》,在本草著作中首见于《新修本草》:“其牡桂嫩枝皮,名为肉桂,亦名桂枝”。然宋以前所用“牡桂”、“菌桂”及“桂”,其药用部位皆是肉桂树的枝皮,而非现在所用桂枝。以“幼嫩枝条入药”的记载始见于北宋医家陈承的《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图经》。明清以来,桂枝的药用部位,一直存在着枝条和嫩皮两种观点。20世纪50年代,将桂枝的药用部位统一为嫩枝条,并写入教材。本品别名有柳桂、肉桂枝等。
中药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主产于广东、广西。春、夏二季采收,除去叶,晒干或切片晒干。本品有特异香气,味甜、微辛,皮部味较浓。以质嫩、色红棕、香气浓者为佳。生用。
中药桂枝性味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逆的功效。
注意:1)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凡外感热病、里热内盛及阴虚火旺者,均忌用。2)本品通血脉,易动血,故血热妄行、月经过多及孕妇应忌用或慎用。3)本品用量过大易出现头晕目胀、眼干涩、咳嗽、口渴、尿少及尿道灼热等不良反应,故不可服用过量。
《本草经解要》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凡用桂枝之方,均有“去皮”的修制要求,说明当时之桂枝药材有“皮”可去。其所谓“去皮”,并非剥掉树皮,而是去其栓皮。现已用柳桂作桂枝,因其幼嫩,外表已无粗糙之栓皮可去,故不可拘于古方之规定而强去其枝皮,否则,将难以收到使用桂枝的预期目的。
桂枝。气温,味辛,无毒。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
桂枝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润泽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气味俱升,阳也。肺为金脏,形寒饮冷则伤肺,肺伤则气不下降,而病上气咳逆矣。桂枝性温温肺,肺温则气下降,而咳逆止矣。结气喉痹吐吸者,痹者闭也,气结于喉,闭而不通,但吐而不能吸也。桂枝辛温散结行气,则结者散而闭者通,不吐而能吸也。辛则能润,则筋脉和而关节利矣。中者脾也,辛温则畅达肝气,而脾经受益,所以补中。益气者肺主气,肺温则真气流通而受益也。久服通神轻身不老者,久服则辛温助阳,阳气常伸而灵明,阳盛而身轻不老也。
制方:
桂枝同白芍、甘草、生姜、大枣,名桂枝汤,治中风。
同白芍、甘草、饴糖、生姜、大枣、黄芪,名黄芪建中汤,治阴血不足。
《本经疏证》《本经》桂有两种,有牡桂,有箘(音俊)桂,诸家论之纷如,愚谓皆有所未确,盖古人采药,必以其地,必按其时,决不以非法之物施用,乃后世专嘐嘐于此,不知古人每以形似名物,按 “菌,大竹也”,桂之本根,去心而留皮者象之,今所谓肉桂是也。
凡药须究其体用,桂枝色赤条理纵横,宛如经脉系络,色赤属心,纵横通脉络,故能利关节、温经通脉,此其体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味厚则泄,气厚则发热。辛以散结,甘可补虚。”故能调和腠理,下气散逆,止痛除烦,此其用也。盖其用之之道有六,曰和营,曰通阳,曰利水,曰下气,曰行淤,曰补中,其功之最大,施之最广,无如桂枝汤,则和营其首功也。夫风伤于外,壅遏卫气,卫中之阳与奔迸相逐,不得不就近曳营气为助,是以营气弱卫气强,当此之时,又安能不调和营气,使散阳气之郁遏,通邪气之相迸耶!(桂枝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桂枝新加汤、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桂枝人参汤、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桂枝加芍药汤、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半夏散及汤、瓜蒌桂枝汤、麻黄加术汤、侯氏黑散、风引汤;《古今录验》续命汤、白虎加桂汤、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薯蓣丸、小青龙加石膏汤;《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厚朴七物汤、黄芪芍药桂酒汤、桂枝加黄芪汤;《外台》黄芩汤、竹叶汤、小柴胡去人参加桂汤)。心为众阳之主,体阴用阳,其阳之依阴,如鱼之附水,寒则深藏隐伏,暖则踔跃飞腾,古人谓有介类伍之,乃不飞越,故凡有风寒,汗之,下之,火之,或不得法,则为悸,为烦,为叉手冒心,为起卧不安,于是以桂枝引其归路,而率龙骨、牡蛎介属潜之也(桂枝甘草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炙甘草汤、防己地黄汤、桂枝芍药知母汤、四逆散)。水者,火之对。水不行,由于火不化,是故饮入于胃,由脾肺升而降于三焦、膀胱。不升者,心之火用不宣也;不降者,三焦、膀胱之火用不宣也。桂枝能于阴中宣阳,故水道不利,为变非一,或当渗利,或当泄利,或当燥湿,或当决塞,惟决塞者不用桂枝,余则多藉其宣化,有汗出则病愈者,有小便利则病愈者,皆桂枝导引之功也(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五苓散、茯苓甘草汤、木防己汤、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消汤、防己茯苓汤、茵陈五苓散、茯苓泽泻汤、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加桂汤、理中丸)。若夫赤能入血,辛能散结,气分之结散,则当降者自降(桃核承气汤、乌梅丸、泽漆汤、桂枝生姜枳实汤、乌头桂枝汤、桂苓五味甘草汤、蜘蛛散、竹皮大丸、枳实薤白桂枝汤、四逆散、防己黄芪汤、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汤)。血分之结散,则当行者自行,皆自然而然,非可勉强者(鳖甲煎丸、桂枝茯苓丸、温经汤、土瓜根散)。至补中一节,尤属义精妙而功广博,盖凡中气之虚,有自馁而成者,有为他脏克制而成者。自馁者,参术芪草所主,非桂枝可施,惟土为木困,因气弱而血滞,因血滞而气愈弱者,必通血而气始调,气既调而渐能旺(小建中汤、黄连汤、黄芪建中汤、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 《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此其所由,又非直一补气可概也。
桂枝之利水,乃水为寒结而不化,故用以化之,使率利水之剂以下降耳,是故水气不行,用桂枝者,多兼表证(如五苓散、茯苓甘草汤等是也)及悸(桂枝加桂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等是也)、上气(苓桂术甘汤、木防己汤等是也)、振(苓桂术甘汤、防己茯苓汤等是也)等候,不如是,概不足与也。以是知用桂枝者,仍用其和营通阳下气,非用其利水也。
或问:“酒客不喜甘,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则呕吐者不可用桂枝汤矣。又:“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又: “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乃五苓散证、乌梅丸证、桂枝芍药知母汤证、茯苓泽泻汤证皆有呕吐,皆用桂枝,何故?夫用药当审病之大端,大端当用则不得顾小小禁忌,犹之大端不当用,不得以小小利益遂用之也。大端不当用,如前之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汤证,不以桂枝和营下气之能,牵掣宣饮专一之力是也。大端当用,如桂枝汤证、桂枝芍药知母汤证,不当因其鼻鸣干呕,温温欲吐,而忘其和营通经之大力是也。若夫位居佐使,则自有主持是方者,为之弃其瑕而用其长,此乌梅丸所以用桂枝也。五苓散证、茯苓泽泻汤证亦然,二方淡渗多而甘缓少,又岂能使吐脓血哉!且 《金匮要略·呕吐篇》已发凡起例于前矣,曰: “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呕家本渴,若有支饮,则得温药反不渴,于此见药随时用,虽不可犯其所忌,亦不可守禁忌而失事机,又不可不明君臣佐使间有去短从长之妙矣。
现代药理桂枝主要含挥发油:桂皮醛,莰烯,苯甲醛,ß-榄香烯,ß-荜澄茄烯等。还含酚类、有机酸、多糖、苷类、香豆精及鞣质等。《中国药典》规定本品含桂皮醛不得少于1.0%。
本品所含桂皮油能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促使血液流向体表,从而有利于发汗和散热。桂枝煎剂、桂皮醛有解热、降温作用。桂枝醇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球菌、炭疽杆菌、霍乱弧菌、流感病毒等均有抑制作用。桂皮油、桂皮醛对结核杆菌、变形杆菌有抑制作用。桂皮醛能促进胃肠平滑肌蠕动、增强消化机能,并有利胆作用。此外,桂枝有镇痛、抗炎、抗过敏、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功能、镇静、抗惊厥、抗肿瘤等作用。
桂枝与肉桂桂枝与肉桂同来源于樟科植物肉桂,前者为肉桂的嫩枝,后者为肉桂的树皮。因此两药功用同中又有别。桂枝、肉桂性味均辛甘温,能散寒止痛、温经通脉,用治寒凝血滞之胸痹、闭经、痛经、风寒湿痹证。
桂枝长于散表寒,用治风寒表证;又能助阳化气,用治痰饮、蓄水证。
肉桂长于温里寒,用治里寒证;又能补火助阳,引火归元,用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阳痿宫冷,下元虚衰、虚阳上浮之虚喘、心悸等。
版本:v1.1
时间:20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