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8年1月3日,日本明治维新后,由于极端地推崇西方文明,崇信西方医学,认为中医是毫无科学依据的巫术,而中医唯一可取的,就是留下來的药方。于是,日本将指导正确使用中成药的中医理论抛于一边,全心全力地去研究中药,至于如何正确指导使用中成药,依靠的是对症状或者是病名!其用药理论,则依靠西医理论,动物实验那一套去解释。因为中医理论在他们的眼里,是不科学的,是落后的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格格不入。而中医也会像其他世界三大医学,印度医学、希腊—阿拉伯医学、古埃及医学一样,消失在医学的历史长廊之中。所以,日本去除中医及其理论,只留药方,全力推行“去医存药”。而这种做法,终究为其错误的应用中成药,埋下了祸根。
七十年代,日本通过小白鼠试验,发现了小柴胡汤(颗粒)对肝硬化、肝纤维化有治疗作用,于是在不依靠中医理论辩证指导的情况下,凡是遇到肝硬化、肝纤维化症的病人,都用小柴胡汤(颗粒)治疗,并且广而告之地说,小柴胡汤可以放心地长期服用。因为日本的西医药人员认为,通过小白鼠动物实验,小柴胡汤是安全的。什么中药的八纲辩证,什么气血辩证,六经辩证等等,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巫术理论。结果引发了药源性疾病,造成了许多患者患上了肺间质性肺炎,致使22人死亡。
小柴胡汤是我国汉代名医张仲景《伤寒论》里的方子,主要是用来治疗少阳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囗苦咽干等症的。临床上常用来治疗感冒、疟疾、慢性肝炎、肝硬化、胆结石等病症属于少阳证的人。请注意小柴胡汤应用的前提,是“属于少阳证”的病人,而不是感冒、疟疾、慢性肝炎、肝硬化、胆结石等病症。所以,不是少阳证的人,即使有感冒、慢性肝炎等症,也不适用!道理如同中医治疗感冒一样,虽说有许多中成药,都是治疗感冒的,但由于每一种病因引发的感冒不同,故所用于治疗感冒的中成药也不相同,都是一个道理。
例如:治疗风热感冒,用银翘解毒丸、桑菊感冒片、双黄连口服液;治疗风寒感冒,用感冒清热颗粒、表实感冒颗粒;时疫感冒,用羚羊感冒片,莲花清瘟胶囊;体虚感冒,用参苏丸。
从上述中不难看出,中医治疗疾病,讲究的是“辩证论治”。而中成药的正确应用,也遵循着这个原则。通过中医四诊辨证后,才是具体的论治(治法及组方)。
据调查,2020年我国中医人数是82.9万,西医人数是1067.8万人。西医从业人数,是中医从业人数的十几倍。现今我国使用中成药及中药注射液,80%的是不懂得中医理论的西医所开。当然,有的中医也开西药。中西医真的能结合吗?虽说一些西医医生,对中医理论有所了解。但大部分就像我一位西医朋友一样,对中医理论一窍不通。问他因何给患者选用某种中成药?回答是对症状或者是病名,至于患者所患何证,更是一无所知。
有时在问及,去药店购买使用中成药的人,如何判断他购买的中成药对错时,也如我那位西医医生开中成药的说法一样,答曰:看症状或者是病名。
这种不依据中医理论辨证来指导使用中成药的后果,如同日本广泛地使用小柴胡汤,治疗肝硬化、肝纤维化一样,定会造成许多人得上药源性疾病。而据世卫组织调查,全球有1/4人不是死于疾病本身,而是死于乱用药物。而我国是乱用药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细思极恐,在此思想下,写了这篇文章。希望能对朋友们,正确使用中成药有所帮助。
要达到正确使用中成药,其中关系最大的就是说明书中的“功能主治”。
一、学会正确使用中成药,必须要先看懂,中成药使用说明书中的【功能主治】
因为中医治疗疾病讲究“辩证求因”,通过患者疾病的体征和症状,来推求病因,从而指导临床用药。体征和症状是标,病因是本。治标只能暂时控制病情,而治本才会从根上,将人身体上的疾病治愈。这也是为什么,中医能去病根的一个原因,也是广大国人相信中医、喜欢中医的一个原因,更是在历经了世界上,其他三大传统古医学消失,而中医依然存在的一个原因。这一切得益于中医诊治疾病,拥有了一套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
中成药应用,首先要通过中医四诊(望、闻、问、切)合参,推求出病因。这种推求的方法是先求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气血,脏腑,六经,三焦等辩证求因,其次才是综合病因、症状,研出治则和组方。
拿大家都熟悉的【六味地黄丸】举例:
1、【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的功能主治】滋阴补肾。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
其中,“滋阴补肾”指的就是六味地黄丸,由熟地、山萸肉等药组成,所具有的功效。也就是面对“肾阴亏损”病因的治法。
说明书中“肾阴亏损”则是指的病因。而病因判断则是我们通过八纲辩证、气血辩证、脏腑辩证等诊断出来的。
“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则是指由于“肾阴亏损”,所引发的这些症状及病名。
2、再例如:归芍地黄丸的【功能主治】滋肝肾,补阴血,清虚热。用于肝肾两亏,阴虚血少,头晕目眩,耳鸣咽干,午后潮热,腰腿痠痛,足跟疼痛。
其中“肝肾两亏,阴虚血少”是病因。
“头晕目眩,耳鸣咽干,午后潮热,腰腿痠痛,足跟疼痛。”是“肝肾两亏,阴虚血少”所产生的症状。
“滋肝肾,补阴血,清虚热。”是指由当归、白芍(酒)、熟地、萸肉(酒)、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组成所具有的功效。也是针对病因“肝肾两亏,阴虚血少”产生的“头晕目眩,耳鸣咽干,午后潮热,腰腿痠痛,足跟疼痛。”,这些症状的治疗方法。
再例如治疗自汗的【玉屏风散】和【生脉饮】,两者同为治疗自汗症状的中成药,但用药时的关键,不是看自汗这个症状,因为用于治疗自汗症状的药方,从古至今就有不少种。如桂枝汤,玉屏风散,当归六黄汤,牡蛎散等,总不能让患者一一去试药吧?所以,中医用药不是只注重症状,而是通过中医的四诊,推求出病因后,再对证用药:
举例
1)、玉屏风散:
【功能与主治】益气,固表,止汗。用于表虚不固,自汗恶风,面色㿠白,或体虚易感风邪者。
其中“表虚不固,或体虚易感风邪者”是病因。
“自汗恶风,面色㿠白”是症状。
“益气,固表,止汗”是黄芪、白术、防风三药组成的功效。也是面对“表虚不固,或体虚易感风邪者”病因,所产生的“自汗恶风,面色㿠白”的症状治疗方法。
2)、再例如:【生脉饮】
【功能主治】益气,养阴生津。用于气阴两亏,心悸气短,自汗。
其中“气阴两亏”是病因。
“心悸气短,自汗”是症状。
“益气,养阴生津。”是指红参、麦冬、五味子组成的功效。也就是针对气阴两亏,这个病因,产生的“心悸气短,自汗”症状的治疗方法。
二、要看禁忌证
如阴虚火旺等等不宜应用等。高血压、心脏病、肝肾功能不全者、孕妇等忌服。如含有麻黄(成分是麻黄碱)类的中成药,高血压、心脏病的人应慎用;含有桃仁、红花等活血成分的中成药,易致孕妇流产,故孕妇应禁用。等等。
三、看剂量
有的中成药剂量规定:成人,儿童,老人,服用量存在着不同。一定要按照剂量服用。再者含有毒性的中成药,不能叠加使用。如朱砂安神丸和柏子养心丸,两者均含有朱砂。朱砂的主要成分是HgS(硫化汞),其火煅后析出水银,长期或叠加使用会造成汞中毒,严重者会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中药含有毒性的药物有:
类别 | 小毒 | |
序号 | 名称 | 禁忌项 |
1 | 丁公藤 | 孕妇禁用, 虚弱者慎用 |
2 | 九里香 | |
3 | 土蟞虫 | 孕妇禁用 |
4 | 大皂角 | 孕妇忌服, 咳血及吐血忌用 |
5 | 小叶莲 | |
6 | 川楝子 | |
7 | 飞杨草 | 孕妇慎用 |
8 | 水蛭 | 孕妇禁用 |
9 | 北豆根 | |
10 | 艾叶 | |
11 | 地枫皮 | |
12 | 两面针 | 不宜过量, 忌与酸性食物同食 |
13 | 红大戟 | |
14 | 苦木 | |
15 | 苦杏仁 | 内服忌过量 |
16 | 吴茱萸 | |
17 | 金铁锁 | 孕妇慎用 |
18 | 南鹤虱 | |
19 | 草乌叶 | 孕妇慎用 |
20 | 急性子 | 孕妇慎用 |
21 | 鸦胆子 | |
22 | 重楼 | |
23 | 绵马贯众炭 | |
24 | 绵马贯众 | |
25 | 猪牙皂 | 孕妇、咯血 吐血者禁用 |
26 | 蛇床子 | |
27 | 蒺藜 | |
28 | 紫萁贯众 | |
29 | 翼首草 | |
30 | 榼藤子 | |
31 | 鹤虱 | |
类别 | 有毒 | |
序号 | 名称 | 禁忌项 |
1 | 三棵针 | |
2 | 千金子 | 孕妇禁用 |
3 | 土荆皮 | |
4 | 山豆根 | |
5 | 干漆 | 孕妇禁用;对漆过敏者禁用 |
6 | 天南星 | 孕妇及生品内服慎用 |
7 | 木鳖子 | 孕妇慎用 |
8 | 仙茅 | |
9 | 半夏 | 反川乌、草乌、附子;生服宜慎 |
10 | 甘遂 | 孕妇慎用;反甘草 |
11 | 白附子 | 孕妇慎用;生内服宜慎 |
12 | 白屈菜 | |
13 | 白果 | 忌生食 |
14 | 全蝎 | 孕妇禁用 |
15 | 华山参 | 孕妇、前列腺重度肥大慎用;青光眼禁用 |
16 | 朱砂 | 孕妇、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不宜久服及大量服用。 |
17 | 两头尖 | 孕妇禁用 |
18 | 芫花 | 孕妇禁用;反甘草 |
19 | 附子 | 孕妇慎用;反半夏、瓜蒌、天花粉、贝母、白及、白敛 |
20 | 苍耳子 | |
21 | 京大戟 | 孕妇禁用;反甘草 |
22 | 制草乌 | 孕妇慎用;反半夏、瓜蒌、天花粉、贝母、白及、白敛 |
23 | 制川乌 | 孕妇慎用;反半夏、瓜蒌、天花粉、贝母、白及、白敛 |
24 | 制天南星 | 孕妇慎用 |
25 | 洋金花 | 孕妇慎用;外感、青光眼、高血压、痰热咳嗽及 心动过速者禁用 |
26 | 金钱白花蛇 | |
27 | 苦楝皮 | 孕妇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
28 | 轻粉 | 孕妇禁用;内服慎用 |
29 | 牵牛子 | 孕妇禁用;不宜与巴豆同用 |
30 | 香加皮 | 不宜过量 |
31 | 狼毒 | 不宜与密陀僧同用 |
32 | 商陆 | 孕妇禁用 |
33 | 硫黄 | 孕妇慎用;不宜与芒硝、玄明粉同用 |
34 | 常山 | 孕妇慎用;量不宜大 |
35 | 臭灵丹草 | |
36 | 雄黄 | 孕妇禁用;内服宜慎不可久用 |
37 | 蓖麻子 | |
38 | 蜈蚣 | 孕妇禁用 |
39 | 罂粟壳 | 孕妇、儿童禁用;运动员慎用 |
40 | 蟾酥 | 孕妇慎用 |
41 | 蕲蛇 | |
类别 | 大毒 | |
序号 | 名称 | 禁忌 |
1 | 马钱子 | 孕妇禁用 |
2 | 川乌 | 孕妇禁用;;反半夏、瓜蒌、天花粉、贝母、白及、白敛 |
3 | 巴豆 | 孕妇禁用;.不宜与牵牛子同用 |
4 | 天仙子 | 孕妇、心脏病、青光眼、心动过速者禁用 |
5 | 草乌 | 孕妇禁用;反半夏、瓜蒌、天花粉、贝母、白及、白敛 |
6 | 闹羊花 | 孕妇、体虚者禁用;不宜久服,多服 |
7 | 红粉 | 孕妇禁用;只外用 |
8 | 斑蝥 | 孕妇禁用;内服慎用 |
此外:还有三个新增毒性中药材: 广防已、关木通、细辛。 |
写这些有毒的中药,主要原因是提醒朋友们,使用时注意其剂量,如同时服用含有相同毒性药物的中成药时,使用时一定要咨询中医医师或中药师,避免重复用药,增加药物毒性反应,以致发生药物中毒,危及生命。
(注):常用的中药解毒药:甘草、生姜、绿豆、蜂蜜、鲜芦根、金银花等。
四、忌口
俗话说“吃药不忌口,坏了大夫手。”说的就是服用中药忌口的重要性。中医治病使用中药的一个特点就是“忌口”,所谓的忌口,就是指治疗疾病服药期间的饮食禁忌,以免食物与药物间,相互产生不良作用或者是降低疗效。经临床实践证明,中医治疗疾病,忌口是有依据的。如我院一位患者,在服用附子理中丸治疗中焦寒证时,食用石膏点的大豆腐及热带水果等寒性食物。造成了中焦寒证,迟迟不愈的情况。具体来讲:
1、如服用清热解毒类的中药时,忌食热性的食物:如羊肉、狗肉、葱、姜、蒜等。同理,服用治疗寒证的中药期间,禁食生冷食物。服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忌食肥厚、油腻之物。
2、患皮肤病(尤其是过敏性体质的人),忌食鱼、虾、蟹、牛、羊、鸡等发物。
3、伤风感冒或小儿出疹未透时,忌食生冷、油腻、酸涩之物,以防敛邪和出疹不透。
4、中医临床经验:
忌食对应表:
序号 | 药名 | 忌食食物 |
1 | 甘草、桔梗、黄连、乌梅 | 猪肉 |
2 | 茯苓 | 醋 |
3 | 蜂蜜 | 生葱 |
4 | 薄荷 | 鳖肉 |
5 | 天门冬 | 鲤鱼 |
6 | 白术 | 大蒜、桃 |
7 | 荆芥 | 河豚、鱼、驴肉、蟹 |
等等
五、熟悉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两种中成药中,含十九畏十八反的药物,都属于中药配伍禁忌,原则上是禁止配伍使用。如治疗风寒湿痹证的天麻丸、大活络丸等,都含有附子,不宜与蛇胆川贝液、通宣理肺丸等含有川贝、半夏的中成药合用,因为在十八反(中药配伍禁忌中),讲“半蒌贝蔹芨攻乌”,两者属于相反禁忌之列。
还有含有郁金的利胆类中成药,如胆乐胶囊、利胆排石片等,不宜与含有丁香的苏合香丸,纯阳正气丸等中成药合用,因为这种联用属于十九畏用药禁忌。
十八反,十九畏具体内容参考:
1、十八反(配伍禁忌)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乌头(川乌、附子、草乌)反半夏、瓜蒌(全瓜蒌、瓜蒌皮、瓜蒌仁、天花粉)、贝母(川贝、浙贝)、白蔹、白芨;甘草反海藻、京大戟、甘遂、芫花;藜芦反诸参:人参、南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赤芍、白芍)
2、十九畏(相反药)
硫磺原是火之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又忌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中医自古就有“医药不分家”之说,有的老中医不但医技高超,而且深熟药性,善用“十八反,十九畏及毒性”的中药,但不是专业人员,不能轻易去尝试!
五、同时需要服用中、西药,要慎重
同时服用中西药,最容易出现问题,如:虎杖、大黄、五倍子、诃子等含鞣质类的中药,与黄胺类西药(如:复方新诺明、菌特灵、百炎净等)同用,会发生中毒性肝炎;含有金银花、黄芩、连翘、鱼腥草等成份的中成药(如:金花清感颗粒、双黄连口服液、复方鱼腥草合剂等),不宜与乳酶生、促菌生等菌类制剂合用,能抑制或降低菌类制剂活性; 在服用西药降血糖药如:二甲双瓜等时,不应该同时服用含有格列本脲的中成药(如:消渴丸、消糖灵胶囊等),以免血糖过低,对大脑造成伤害,出现痴呆等情况。中西药联用出现药源性疾病的还有很多。
总之,在不明白中西药物之间的药理作用和成分之前,禁止中西药联合应用。如确实需要同时服用,必须经中医医师或中药师指导下使用。一般中西药联用,两者最好应间隔半小时左右服用。
(注)宣传中医知识,按中医理论“辩证求因”,正确地合理使用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