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广东卫生信息】
“上蒸下煮”三伏天
一年中最热的时段
似乎只有冰冰凉凉的东西
才能“续命”????
夏季和好友相聚
啜饮着冰凉的啤酒
配上清香鲜美的海鱼
真乃人生一大幸事也~
且慢!
海鱼虽美
也要小心异尖线虫哦!
异尖线虫
异尖线虫的污染呈世界性分布,无论是成虫还是寄生于中间宿主的幼虫在世界各大水域中均存在,主要集中分布在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沿岸及其岛屿,其中以太平洋海域居多,二十多个国家或地区已报道有上百种鱼寄生有异尖线虫,常见的海洋经济型鱼类,如鳕鱼、青鱼、鲐鱼、大麻哈鱼、鲭鱼、鲣鱼以及太平洋岩鱼等鱼种都有较高的检出率,国外的文献报道中鳕鱼和鲱鱼的检出率最高位,均为88%,岩鱼86%。
近年来我国开展过多次鱼类感染异尖线虫情况的调查,我国海域中鱼类异尖线虫感染率很高,渤海、东海、南海中鱼类异尖线虫的感染率在53%-73%。2011年的一次调查中,239个海鱼品种中,194个品种感染异尖线虫,感染率达到81.2%。在文献报道中,部分品种海鱼异尖线虫感染率可达到100%,平均定植度为6.3条/尾,甚至有的一条鱼体内可以携带上百条异尖线虫。
人类主要因食用加工未成熟的海产品,而引起的异尖线虫3期幼虫的感染。1960年在荷兰首次报道该病的病例,并指出因为食用海鱼导致的感染,之后将病原命名为异尖线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