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生活在丹阳的市民或许对家乡的发展变化已习以为常,但对于离家游子来说,家乡的点滴变化都会让他们感受深刻。节日期间,大批在外或工作或创业或求学的丹阳人回到家乡,本报记者采访了一批回乡过年的丹阳游子。短暂的假期生活,他们看到了家乡诸多变化,而这些“变化”正是我市过去一年完成的或当前正在进行的多项重点工作。
今年除夕城区“静悄悄”
本报记者 束旦平
时间:2019年2月4日,除夕
地点:银谷苑小区
【回乡见闻】2月4日23时45分,银谷苑小区的王婷一家人坐在沙发上,开心地看着春晚,等着零点的钟声敲响。茶几上摆放着各类干果和水果,红红的窗花在灯光的映照下分外喜庆。与往年不同,王婷感觉今晚电视上的声音听得格外清楚,以往的大年三十夜,临近零点,鞭炮声早就震耳欲聋,可今晚怎么回事?静悄悄的。见她有疑问,一旁的爸爸王锁祖笑着对她说:“你在浙江上学不知道,咱们丹阳从今年1月1日起就禁放烟花爆竹啦,家家户户都发了宣传单,社区还挂着禁放横幅,这几天我还要戴着‘红袖套’去小区里当志愿者呢。”王婷听完后不禁笑着说:“这样好呀,虽然少了一些传统年味儿,但现在不仅减少了空气污染,半夜也不怕被鞭炮声吵醒了,大好事儿一件哩!”
【新闻回放】近年来,市民对空气污染的担忧急剧上升,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呼声日益高涨。在民意的推动下,自2019年1月1日起,全市指定区域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自《关于丹阳市指定区域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通告》发出后,禁放区域内的63户烟花爆竹经营户已全部签订了“烟花爆竹经营户转型协议”,售卖的烟花爆竹被集中回购销毁;市民们也纷纷在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承诺书上签名以示自律;大街小巷挂起了各种“禁燃禁放”的宣传横幅;巡逻车通过扩音喇叭宣传“禁燃禁放”,全市上下积极营造“人人知道禁放,人人参与禁放”的浓厚氛围。
当“禁放令”遇到“除夕夜”,“静悄悄”是给出了这场“大考”的答案!
除夕夜的安静,除了是绝大多数市民自觉遵守“禁令”的原因,志愿者和巡逻人员也是功不可没。除了民警,各有关单位志愿者、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也纷纷出马。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除夕当天下午2点全员出动,在禁放区范围内的各个居民小区一直巡逻到初一凌晨1点,静悄悄的年三十让他们十分开心和欣慰。
时针跨越零点,禁放区外的鞭炮声开始喧闹起来,也把禁放区内衬托得更加静谧。望着远处的烟花点亮夜空,身边却没有一声鞭炮声,禁放执勤的志愿者刘文感慨万分:“我们的确很辛苦,但也要感谢所有居民的配合。”
村里多了三个“微家”
本报记者 束丽娜
时间:2019年2月5日,正月初一
地点:访仙镇红光村
【回乡见闻】早上10点,访仙镇红光村内人来人往,大家互道新年祝福。在外工作的张永兴为避开高速行驶的高峰期,特意选择在正月初一携妻女回到老家与父母团聚。“咦,往年这个时候大家都上牌桌了,今天怎么都往那三户人家跑?”陪着父母拜完年后,眼瞅着乡邻们都往三户村民家里跑,张永兴疑惑地问道。“忘了告诉你,过去一年村里有了大变化,尤其是多了三个‘微家’,有‘党员微家’‘生态微家’和‘文化微家’,给我们的业余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大家哪还有心思去玩牌啊。”张永兴的父亲张国新一脸欣喜地说道。
【新闻回放】去年7月6日,*主持召开中央深改委第三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并在全国2800多个县级行政区域中选定了12个省份的51个县作为首批试点,江苏省有8个县入选,我市是其中之一。
据悉,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新时期统筹开展各类精神文明创建的综合性活动阵地。作为融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城乡基层综合平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承担着思想文化传播、行为文明践习的重要任务。
面对如何建设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这一新“课题”,我市坚持试点先行,明确了“四级纵轴、五大平台、一支队伍”的建设目标。其中,“四级纵轴”即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镇(区、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与自然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岗;“五大平台”即理论宣讲平台、教育服务平台、文化服务平台、科技与科普服务平台与健身体育服务平台;“一支队伍”即打造以志愿者队伍为主体的素质优良、结构合理、高效运行的文明实践队伍,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突出服务功能,通过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的工作,让群众“看得见、听得懂、有认同、愿参与、真点赞”。
被确立为我市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站后,访仙镇党委政府创新为群众服务方式,以打造多个“微家”搭起了与群众的“连心桥”。
【实地走访】“村里的老党员越来越多,以前开展党支部活动都得跑出村,自从有了‘党员微家’,就方便多了。”村民张万翔道。
2018年12月底正式对外开放前,“党员微家”还只是82岁老党员张长兴的私人住宅。但在访仙镇红光村被确立为我市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站之后,为了让村民的精神“富起来”,共同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张长兴的老宅便被派上了新用场。
“村干部找到我,说为了避免让红光村的老党员们在开展党支部活动时来回奔波,想在村内找一户老党员的民宅,对其进行简单改造,作为基层党组织开展相关活动的最前沿阵地,我一听就觉得是件好事,支持。”张长兴表示,自从自家住宅的一楼被改造成鸾集翔村的党员活动室后,每天都有村民来这,大家坐在一起看看书、读读报,能及时知道党的好政策,村里有什么大小事情,聚在一块说叨说叨也就解决了。“有老党员带这个头,村里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模范性,不愁发挥不出来,村民们有什么需求也都主动来找我们帮着调解。”在张长兴看来,自从有了“党员微家”,不仅党员活动的开展更丰富顺利,邻里间的走动也更频繁友善。除了“党员微家”,红光村的“文化微家”“生态微家”同样颇受村民欢迎。今年70岁的老党员张鲤庭是一名资深的乒乓球爱好者,为此,他在家里自建了一个简易的乒乓球室,平日里邀上三五好友到家里切磋球技,附近的村民也会把孩子送来学打乒乓球。“去年10月底,村干部找到我,商量着把我这里建设成‘文化微家’,让村民们多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我当然支持。后来,村里不仅给我这里添置了书柜、书籍、象棋、桌椅等硬件设施,还经常在这里开展像读书会、乒乓球友谊赛、剪刻纸小课堂等一些文体活动,吸引了更多的村民参与。”当看到“文化微家”启用后,村里放下了饭碗就上牌桌的人少了,来微家看书、下棋、打球的人多了,张鲤庭心里是满满的满足感,“现在,我这个小院不夸张地说,已经成了周边邻居茶余饭后休闲锻炼的第一去处,这不仅满足了我的爱好,村民们也获得了满满的幸福感”。
“村民的参与度、反响如何是我们原先最担心的事,没想到在之后的走村入户过程中却出乎意料地顺利。”志愿者李欢全程参与了访仙镇红光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与三个“微家”的建设,对于村子以及村民们在建设前后的变化,她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在红光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有一个家风家训馆,前期我们向村里的1000户住户征集他们的家风家训,原以为村民们会不配合或敷衍了事,结果大家不仅很配合,还很慎重地结合了自家特征给出各自的家风家训。”孙国良就是这群热心村民之一,从志愿者入户征集家风家训,到家风家训馆的建造,再到挑选家风家训入墙,每隔一两天,他总会来到红光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建造现场,向志愿者或村干部们进行询问。
如今,占地300多平方米的红光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与村里的三个“微家”已经成为红光村村民的新去处。休闲的白日,大家去三个“微家”内活动活动;夜幕降临后,则来到实践站所在的广场和长亭上,或闲庭漫步,或随着音乐跳起广场舞,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村民们“心有所系、情有所寄”的精神家园正在形成。
难闻的气味没了
本报记者 丽萍
时间:2019年2月6日,正月初二
地点:界牌镇中心路
【回乡见闻】上午10点,20岁的周嘉毅随父母来到位于界牌镇中心路的外婆家。进屋后,一家人先后脱了外套,茶几边电暖气亮着红灯,在温暖如春的室内,一盆绿萝长势旺盛、生机勃勃,这充满活力的绿色与室外的枯枝形成鲜明对比。“今年整个街上好像不太一样啊,道路整洁又清爽,噪音没了,难闻的气味也没了。”就在周嘉毅疑惑之际,舅妈端着瓜果盘迎面走来,并随手拉开客厅窗户,指着一墙之隔的厂房,说:“你看,原来有噪音、排废气的那家钢铁磨具加工厂(天磊钢材有限公司)已被取缔关掉了,厂房现在变成了超市仓库,再也没有噪音和难闻的气味了。”
往年,春节前后正值灯具厂生产的旺季,也是界牌数百家废旧塑料粒子加工厂最为繁忙的时候。周嘉毅在来的路上发现,今年春节期间,界牌的村子里少了机器的轰鸣声和运输车辆进进出出的景象,空气中也没有了刺鼻的气味。
【新闻回放】自2017年丹阳启动“263”专项行动后,有一个名词被反复强调——“散乱污”。所谓“散乱污”企业,即布局“散”,形式“乱”,根本在“污”。据环保部门统计,在有环境违法问题的企业中,半数属于“散乱污”企业。记者实地走访发现,全市“散乱污”经过拆除、腾退,周边环境明显改善、给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2018年,全市276家“散乱污”企业几乎无声无息地被关停取缔,长期以来困扰各地环境质量的顽疾正逐步消除。
多年来,界牌以“家家开作坊、户户富裕”闻名于全市,是一种独特的“界牌特色”,但地方经济富裕的同时,“环境债”却越欠越多。为从严从快解决环境问题,2018年6月,界牌镇环保、公安、市场监管、城管、安监、供电等多部门近80人组成联合执法队,启动了为期十天的“散乱污”集中攻坚整治行动,重点对该镇界东、界西、界中、界南、界北这五个社区的环境污染企业进行排查、整治,重拳清查各社区无手续的散乱污,发现一个,整治取缔一个。2018年,该镇共取缔散乱污企业176家,天磊钢材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该企业被居民楼包围,与周围居民楼仅有一墙之隔,不符合环评审批条件,被界牌镇政府要求关闭,其生产设备于2018年10月15日被拆除,周边环境清理到位。
据了解,2018年,我市全年除取缔散乱污企业(作坊)276家、搬迁及整治提升354家外,还整治到位98家涉水企业、47家涂料化工企业,关闭畜禽养殖点59家,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238件。PM2.5年均浓度小于45.7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达二级以上优良标准天数比例74.36%。
导航告诉我家乡多了条高速路
本报记者 蒋玉
时间:2019年2月7日,正月初三
地点:镇丹高速
【回乡见闻】年初三,是岳佳慧和丈夫从常州回丹阳娘家的日子。一大早,她就把带给父母的礼品塞进了汽车后备箱,虽然对回乡之路早已烂熟于心,可担心路上拥堵的岳佳慧,还是打开了手机地图进行导航。
“你看,家乡多了一条镇丹高速!原先我们都是在丹阳东互通下高速,这次可以从丹阳新区出入口走了,还能节省十分钟的时间。”发现了“新大陆”的彭佳慧,立马和丈夫分享了这个消息。抱着期待的心情,岳佳慧踏上了返乡之旅。从沪宁高速转入丹阳新区枢纽,进入镇丹高速后,只见路面宽阔平坦,绿化及周边整洁有序,由“丹阳新区”收费站出来后,道路两侧的景观带甚至增添了喜庆的红色,驾车于此,岳佳慧眼见的、心里感受到的都是喜悦和自豪。
【新闻回放】镇丹高速是丹阳去年重点交通工程之一,当年9月建成,是全省“五纵九横五联”高速公路网规划中“联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北接泰州大桥和在建的五峰山过江通道,南接沪宁高速公路的唯一一条高速公路。
镇丹高速起自泰州大桥南接线大港枢纽,止于沪宁高速公路丹阳枢纽,全长21.63公里,其中丹阳段14.42公里。全线共设置4处互通式立交和1处服务区,丹阳境内有3处互通,分别是镇丹高速丹阳新区枢纽互通、镇丹高速丹阳北互通、镇丹高速镇江新区南互通。其中,镇丹高速丹阳新区枢纽互通是与沪宁高速的共用枢纽互通,也就是说,车主从镇丹高速丹阳新区收费站进入不但能直接进入镇丹高速,还能进入沪宁高速,是两条高速公路的枢纽互通出入口。
镇丹高速已是丹阳境内建设的第三条高速公路,它的开通与境内其他两条高速——沪宁高速与常泰高速实现并网互通,打通了丹阳高速路网互通连接的“最后一公里”,实现境内三条高速并网互通也意味着“丹阳境内7个出入口,丹阳人15分钟上高速”基本变成了现实。
据悉,近年来,我市交通工程建设有序推进,高质量完成了北二环下立交工程、苏南运河城区一期景观带、S357新建段、S122花王至全州段、车站路北延、南三环东延等一批交通品质工程,成功创成首批“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公交发展提质增效,不断优化的交通不仅推动着经济的发展,也迅速改变着城市的格局和人们的生活。其中,胡高路改扩建项目建成通车后,极大地改善了当地交通状况,便利了周边村民出行;357省道项目起点齐梁路互通,是丹阳主城区与奔牛机场连接的重要通道,也是我市向东与苏锡常和上海地区联系的主要通道;122省道丹阳段拓宽改造工程的实施,将进一步完善我市路网结构,促进丹阳与苏南腹地之间的横向联系;苏南运河丹阳城区段景观工程完成后,将形成一个集运动休闲为一体的临河景观公园长廊,保护大运河环境,承载运河历史文化。一批在建重点交通工程按序时推进,既为递交全年交通成绩单积累了扎实分值,更为我市交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夯实了根基。
我也要在家乡做义工
本报记者 尹媛
时间:2019年2月8日,正月初四
地点:司徒镇谭巷村岗头自然村
【回乡见闻】年初四,南京中医药大学研二的学生阮未艾像往年一样,陪着父亲阮中杰回到老家司徒镇给村里的爷爷奶奶辈的近邻拜年。然而,村里一圈走完后,阮中杰并没有急着开车带女儿回家,而是驱车到了并不十分近的谭巷村岗头村。“陪我去看一下岗头的赵爷爷,他是孤寡老人,又是聋哑人。”听了父亲的话,阮未艾点了点头,心里不禁生了怜意。
熟门熟路地到了目的地,阮中杰父女还未进家门,赵元康老人便迎出了门。虽然不能言语,但老人的眉目间和肢体语言里全是激动,看着阮中杰和阮未艾拱手向自己拜年,赵元康更是不住地点头笑着。由于沟通不畅,阮中杰和女儿并未在老人家久坐,而是在确认了家中及老人身体一切安好后,便摆手告别了。
回家的路上,阮未艾有些兴奋激动,侧着身子不停地向父亲抛出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爸爸,赵爷爷是不是你们义工团的结对帮扶对象呀?”“你们是不是不仅仅过节跑一趟送慰问品呀?”“我看赵爷爷家可干净了,是不是你们日常也会去帮忙打扫?”“刚刚赵爷爷家那些新的日用品、营养品,是不是也是你们送的呀?”……
阮中杰一边开车一边细细解答了女儿的疑问。原来,阮中杰是专注助学助残等服务的凤凰520慈善义工团的一名“老义工”,经常参与团里各种帮扶活动,而司徒镇谭巷村岗头村的赵元康是义工团结对帮扶的对象。“我们除了逢年过节上门慰问,送慰问品、慰问金,平日也会经常性上门,帮着打扫打扫卫生,或者是做一些日常家务,尽可能给予老人更多帮扶。”听了父亲的解释,阮未艾直言,自己怎么也没想到,家乡的公益团队触角竟然已经深入农村了,而且帮扶模式也是周到而细致,这让原本就热心公益且已参与过支教的她“动心”了。“爸爸,我也要加入家乡的义工团,放假时或有空闲时间了,我就跟你一起在家乡做义工!”
【新闻回放】2018年12月7日下午,由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主办的“1207让爱连接”丹阳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服务日活动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广场隆重举行。而这一天,也被定为我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服务日。
据了解,目前,我市依托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与科普服务、健身体育服务五大平台,已成功组建1支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和400多支志愿服务分队。志愿者队伍通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持续深入移风易俗”五大行动,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提升群众精神风貌,更广泛、更有效地动员和激励全市广大人民积极投身于决胜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迈出新时代实现新崛起的坚实步伐。
据悉,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主体力量是志愿者、主要活动方式是志愿服务。如今看来,曲阿大地上,志愿服务从单一的物质帮扶,到物质、精神、文明等全方位的帮扶;志愿服务的时间和地域上也呈现扩大化;志愿服务的方式也在不断创新……奉献爱心处处可为,凡人善举温暖你我。正是有一群群这样的好心人、热心人,才使我们这座文明美丽之城更有温度。
停车服务开始智能化
本报记者 陈静
时间:2019年2月9日,正月初五
地点:复兴路
【回乡见闻】下午三点,在杭州读大学的唐家慧从姨妈家吃过饭后便坐着姨父的车来到市区,拥堵的新民路上车水马龙。姨父在靠近金鹰的复兴路上停好车后,一位穿“绿马甲”的工作人员急忙跑到车前用手中的设备将车牌录入系统,随后将一张打印出来的停车票放在了前挡风玻璃上。
“怎么?这里停车开始收费了吗?”唐家慧询问姨父。
“是啊,原来这条路上横七竖八停满了车,现在都划上了车位,停车实行实时收费啦,这不,你看这路上的车一辆辆停得多整齐!”姨父答道。
两个多小时后,唐家慧和姨父姨妈回到了车上。汽车刚发动,那位穿“绿马甲”的工作人员便站在了车窗前。“先生,你好,麻烦交一下停车费,一共10元。”
“我下载了‘丹阳行’APP,现在我手机上自己交一下,你看,已经交完费啦。”姨父答道。
【新闻回放】2018年10月18日,《丹阳市机动车停车服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的正式实施,即日起对12条道路停车泊位进行收费,同时,与之配套的“丹阳行”APP移动网络服务平台也正式上线启用。
根据《暂行办法》,此次停车服务收费覆盖区域为全市范围,实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管理,在南环路、东门外大街、复兴路、宝塔弄、水关路、丹凤北路、党校南侧、健康路、云阳路、老电视台路、全福路、迎宾路等12条路段率先实施收费。
凡实行计时收费的道路停车泊位,每天8:00至18:00为收费时间段,每天单独计费。与此同时,为更好地服务车主,我市已建设智能化停车服务系统,包括手机“丹阳行”APP、诱导屏建设和公共出行云平台,旨在为车主提供停车引导服务,更好地解决停车难、停车乱等问题,提高停车位、停车场资源利用率。
今年土特产又多了
本报记者 魏郡玉
时间:2019年2月10日,正月初六
地点:珥陵镇大施村
【回乡见闻】大年初六,上班族又要离开家乡,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中。微博上,一个关于“妈妈给装的后备箱”的话题悄然登上了热搜榜单,这些返程的儿女们不仅仅是带着一后备箱的礼品回去,更是满载着父母的不舍和期盼。
这天,珥陵镇大施村的史云飞也踏上了返程之路。
“爸妈,东西太多了,都塞不下了,明年您要是再准备这么多东西,那我得开卡车回来了。”史云飞一边按住母亲不断往车里放礼物的手一边调侃道,母亲也被儿子搞笑的话语说得笑了起来,笑着笑着眼眶中又蓄满了泪水,吸了吸鼻子,顿了一会儿说道,“孩子,在外面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别嫌我们唠叨,带去的特产要记得吃,都是丹阳本土的特色农产品,好东西,在外面想吃还吃不到呢!”说着说着,又想起了什么,小跑着回到家里拿,小心翼翼地往车里放好。
此时的车里,除了水果牛奶等各种生活用品、香气四溢的丹阳黄酒、包装精美的丹阳肴肉、塑料袋左一层又一层仔细包扎的大麦粉,更有很多史云飞不曾见过的新特产:有个大味美的现代生态养殖场大闸蟹,有鲜嫩翠绿的田园圣树专业合作社桑茶,还有嘉贤米业有限公司的绿色有机大米嘉贤大米,更有金葛茶业有限公司中被称之为天然保健品的葛根茶。
车子启动了,母亲还不放心地扒着车窗叮嘱儿子,“特产一定要记得吃,记得啊!”随着车子越开越远,二老放下了挥动着的双手,抹了抹眼泪,轻轻地嘟哝了几句,“这孩子,也不知道够不够吃,明年还得多准备点。”
【新闻回放】近年来,我市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发挥科技创新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基础、关键和引领作用,科学布局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逐步形成了以粮油为主导,以茶叶、木业、食用菌等为特色的农业产业格局;建成2个农产品加工园区、3个院士工作站、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14家国家、省农业龙头企业和13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每年粮食总产量达50余万吨,是苏南地区唯一的商品粮基地,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达到276.72亿元。另外,我市草菇周年化栽培技术研发项目和农林剩余物功能人造板低碳制造关键技术与产业化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草菇加工型新品种选育与应用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获得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
在上海、南京等地的名特优农产品展示会上都能看到丹阳特色农产品的身影。同时,我市更把大力发展农业农村电子商务作为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建设了全市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平台——“丹农优品”APP。“丹农优品”寓意为“丹阳优质农产品”,它把区域内名特优农产品、农副产品以及相关旅游产品汇聚,确定固定商铺展示销售,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的优势,实现线上线下销售,开创“电商平台 社区体验”模式,为消费者了解本地优质农产品打开了一扇门。目前已经有30家单位60余种产品入住“丹农优品”APP电商销售平台,更多农民“触网”生产、经营和销售,实现增收致富。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全市网上农产品销售达3.5亿元。
2019年,为进一步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我市建设了农产品深加工联合研发中心。该中心是农业科技研发和服务平台,由市政府、相关领域的知名高校和有关农业骨干企业共同打造,将按照“成熟一个建设一个”的原则,先期建设食用菌研究所,并分期建设桑产业研究所、茶产业研究所、有机稻米生产及深加工研究所、果蔬深加工研究所等,以及一批项目孵化企业,从而实现“特色产业兴带动广大农民富,农村大发展推动乡村大振兴”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