锲状缺损
这个口子叫“锲状缺损”,同样也会使老年人感到牙齿酸痛刺激。
2、口腔黏膜变薄
口腔黏膜包括颊粘膜、唇粘膜、牙龈、舌体等,是口腔内随处可见,但又容易被忽视的一个部位。
健康的口腔黏膜,色泽红润有光泽,能够保护口腔免受外界的病菌入侵,还能使口腔感有冷热酸甜痛等感觉。
口腔上皮细胞
当人年纪大的时候,口腔黏膜会出现生理性的改变,最明显的是舌头上的舌乳头会慢慢萎缩,导致味觉退化,吃东西开始没滋没味。
同时,口腔黏膜细胞层次还会减少,角化能力降低,黏膜会慢慢变薄,这时抗菌能力会下降,抵抗能力也会变弱,这就是老人更容易得口腔溃疡或其他黏膜类疾病的原因。
3、牙槽骨萎缩
老人年纪大了,骨质代谢率会变低,同时肠道里的钙结合蛋白也会变少,影响钙的吸收,因此老年人更容易得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患者全身各处骨密度都会下降,骨小梁稀疏,皮质变薄,也会影响到牙槽骨,造成牙槽骨萎缩。牙槽骨萎缩后,牙缝就会变大,所以老年人吃东西会更容易晒牙缝。
网图,仅供参考
牙槽骨和牙齿的关系,就像是土和树,当土越来越少,树根暴露得越来越多,牙齿就越来越不受力,这时候老年人就会出现吃东西咬不动的感觉。
有的人可能会说,如果牙槽骨继续萎缩,萎缩到最后那不就掉牙了吗?所以老掉牙的说法并没有什么问题。
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
牙槽骨萎缩,老年人掉牙的罪魁祸首?在这里我们先区分两个概念,生理性牙槽骨萎缩和病理性牙槽骨萎缩。
一般来说,人到50岁之后,身体的各项机能会开始下降,这时由于骨质疏松导致的牙槽骨萎缩,就属于生理性的。
生理性牙槽骨萎缩,大多程度较轻,临床上也不需要特别治疗,只要日常注意口腔卫生护理,大多都得到延缓和控制。
和生理性牙槽骨萎缩不同的是,病理性牙槽骨萎缩常常是渐进性的,也就是说,在没有治疗干预的前提下是无法控制的。
病理性牙槽骨萎缩,主要由牙周病引起。
牙龈上的菌斑是形成牙周病的主要原因,它覆盖在牙齿和牙龈上,矿化后会形成牙结石,进而会刺激牙周组织引起炎症。
牙菌斑和牙结石是造成牙周病的主要诱因
这些炎症就像是铲子一样,在牙周组织上不停地挖啊挖,这时就会出现牙龈出血、口臭等症状,若不予以重视,牙周病就会慢慢进展,最终导致牙槽骨吸收、萎缩,牙齿就开始移位、松动,甚至一颗颗掉了。
所以,如果要说因果,牙槽骨萎缩是导致掉牙的“果”,牙周病才是那个“因”。导致老人“老掉牙”的罪魁祸首,不是牙槽骨萎缩,是牙周病!
想要长寿,护齿先行!4招教你预防老掉牙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牙齿健康的标准是:8020。即80岁的老人至少拥有20颗能够正常咀嚼食物,不松动的牙齿。
因为相关研究证实,口腔中保持有20颗以上有功能的牙齿,人衰老的速度就会慢下来,有利于延长寿命。
当人的牙齿少于20颗时,咀嚼能力就会受到影响,造成消化吸收不好,容貌会显得衰老,说话也会开始口齿不清。与此同时,牙齿还是人体重要的平衡器官,当牙少于20颗时,人的平衡能力也会受到影响,会更容易摔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