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严重的是,对于本身有精神疾病或神经系统疾病的人来说,人参可能会加重病情。举个例子,一位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在长期服用人参后,躁狂发作的频率增加了30%。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实实在在的临床案例。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本来就容易紧张、焦虑,或者有抑郁、躁郁倾向,那人参真的不一定是好东西,吃多了可能反而会把自己推向更糟糕的状态。
再来说点更具体的,很多人都以为人参是大补的,所以身体虚的人就该多吃,尤其是那些动不动就手脚冰凉、气短乏力的人。
但实际上,这种认知是有偏差的。人参的补气作用虽然明显,但它的药性是温热的,对于那些气虚但又容易上火、动不动就口舌生疮、喉咙干痛的人来说,吃人参反而是火上浇油。
2021年有一项关于中药补品的临床调查显示,在1000名经常服用人参的个体中,有超过22%的人在服用后出现了口干、便秘、咽喉肿痛等症状,尤其是在秋冬季节,这些不适的发生率更高。
简单来说,人参不是单纯的“补”,它的温热性质决定了,它更适合那些寒凉体质的人,而不是所有气虚的人。
再讲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很多人吃人参是为了抗疲劳,觉得自己整天累得不行,补点人参能缓解疲劳感,可这其实是个误区。
人参的确能暂时提升体力,但它并不能真正消除疲劳。相反,有些情况下,它可能会让身体产生一种“假性精力充沛”的错觉,结果就是,人在明明该休息的时候,反而透支了更多的体力。
2020年有一项实验,研究人员让两组人分别服用人参和安慰剂,结果发现,服用人参的一组在运动后的主观疲劳感比对照组低了25%,
但在接下来的恢复阶段,这一组的体能恢复速度比对照组慢了近40%。
这说明,人参可能让人误以为自己精力充沛,结果反而让身体透支得更厉害。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反而可能导致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发生率增加。
那么,既然人参有这么多“坑”,为什么它还被那么多人当成宝贝呢?说到底,还是人们对它的了解不够深入,甚至存在一些夸大的认知。
现代社会里,越来越多的人追求“补”,但却忽略了“补”是需要讲究方式的。就像一个水库,水太少的时候要补,但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往里灌,最后只能是决堤的下场。
人参再好,也要看人吃,看时机吃,看剂量吃。真正懂得养生的人,往往不是那些一味追求大补的人,而是那些懂得平衡、懂得身体真正需求的人。
既然说到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显得格外重要——如果一个人因为长期过量服用人参,已经出现了一些不适,比如失眠、焦虑、血糖异常,甚至是过度兴奋、体力透支,那该怎么调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