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的孩子去外地上学合适吗,孩子在异地上学好吗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2-10-27 03:25:09

15岁的孩子去外地上学合适吗,孩子在异地上学好吗(1)

↑蒲韩新青年学员合影 图据受访者

红星新闻记者 ▏周炜皓

编辑 ▏郭庄 余冬梅

自从在B站发布视频以后,在位于山西、陕西两省交界处山西省永济市下寺村,默默无闻做了7年乡村建设的“蒲韩新青年”突然“火了”。

从开始运营B站账号起两个月时间,“蒲韩新青年”的B站账号累计有2万粉丝,总播放量超过70万次,最受欢迎的一条视频发布于8月9日,标题是“青年,你为自己定好方向了吗?”这条视频制作简单,时长仅两分钟,由多名工作人员、学员交叉出镜,念着简单的台词,却收获了逾20万的播放量。

视频的评论区里,有人调侃他们看起来“总感觉有点*的感觉”;有人为他们加油,鼓励道“广大青年就应该把自己的美好青春年华投入到祖国伟大乡村建设事业中去”;也有人提出了问题:“人们有时开始嘲笑大学毕业后回村的年轻人了,认为其‘没出息’,可是如果所有年轻人都‘有出息’,那村里怎么办?”

参与乡村建设10余年,从蒲韩新青年公社成立就一直在这里工作至今的梁少雄告诉红星新闻,在B站快速涨粉的这两个月,虽然有大量的年轻人通过留言、弹幕和私信向他们表达自己对乡村建设的热情,但真正收到的简历和仔细询问的不过50多人,近期他们通过B站只招聘了两名新媒体运营实习生。

根据梁少雄观察,最近两三年来,网络中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向往农村“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图景,也有不少年轻人确实回到了乡村,在田间地头发光发热。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进入农村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你要先找到自己生计的切入点,先让自己安稳下来。”

15岁的孩子去外地上学合适吗,孩子在异地上学好吗(2)

↑蒲韩新青年主页截图

①城乡“中转站”

融入乡村的必修课:做饭和上厕所

蒲韩新青年公社的发起人梁少雄,如今迎来了从事乡村建设的第11个年头。

2010年,还在山西农业大学读大四的他同女友前往北京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报名参加了由原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和北京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联合发起的“农村可持续发展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学习结束后,梁少雄入职北京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开始将乡村建设作为一份全职的事业。

2015年1月,梁少雄参加第五届全国农民合作组织论坛,偶遇来自蒲韩乡村的韩磊,对方询问他能不能一起参与推动城市消费者和乡村生态生产的互动,想办法吸引一些就近高校的青年学生一起创业。双方一拍即合,梁少雄辞职离开北京,开始围绕蒲韩乡村这块区域展开工作,下寺村就此成为了这批年轻人的“根据地”。

在成立蒲韩新青年公社的前几年,下寺村扮演着一个“中转站”的角色——主营业务是为“农村可持续发展青年人才培养计划”的学员提供实训,同时也开展着大学生乡村游学项目,并与一些高校的农学团队合作进行生态种植、养殖技术实验。

蒲韩新青年公社提供的数据显示,自从2015年起,共有71名青年人才培养项目的学员来到下寺村,来这里参加短期培训和学习的大学生约300余人,来访交流的专家学者100余人,来访交流的国际友人则有20多位。

为期半年到一年不等的“农村可持续发展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可以看作青年们进入乡村的“过渡期”,他们要在下寺村接触真实的乡村生活,习惯乡村场域的社群相处模式,并掌握一些农业相关技能,为今后真正扎根于乡村打下基础。

在蒲韩新青年公社,这个接触并融入乡村生活的过程有具象化的所指——做饭和上厕所。在下寺村生活了3个多月以后,最新一期学员陈天宇说自己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环境,至少可以熟练完成14个人的大锅饭,也能够坦然面对需要手动清理的生态旱厕。

15岁的孩子去外地上学合适吗,孩子在异地上学好吗(3)

↑蒲韩新青年办公室内部 图据受访者

②逃避还是幻想?

留在乡村意味着“得做一些取舍”

陈天宇出生在湖北一个小镇,外公外婆等长辈至今还在老家种田,他则随着父母生长在城市里。陈天宇考上北京某双一流大学,并留在北京的知名科技类企业工作。但真的走进繁忙的大城市,陈天宇才惊觉大城市也不是他理想的生活环境,回乡村去的念头,就此开始萌发。

下决心参加“农村可持续发展青年人才培养计划”之前,陈天宇正面临着危机感。回望那段近3年的“大厂”生活,他提到最多的两个词,是“意义”和“疲惫”。疲惫来自精神层面,陈天宇大学时就读的是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但毕业后从事的岗位是一家科技公司的安防系统销售。

陈天宇坦言,从工作量的角度看,他的压力负担并不算大,更多的不适来源于精神上的内耗和意义感的缺失,“总觉得干得很没劲。”与此同时,人情淡漠的城市环境,也让他感觉不到和他人的关联,“我聊天都是在网络上,工作也都是在线上完成,有时候觉得有点不真实。”

期盼“回到乡村”的年轻人,被梁少雄划分成三类,一类把农村当作“逃避”的出口;另一类对农村抱着不切实际的美好想象;还有一类,则把建设农村当作一种“责任”。

在蒲韩新青年公社的招募过程中,无论学员还是工作人员,第一类都是首先排除的,“逃避也是一种选择,但你要到真实的环境来看,到底有没有逃避的空间,有可能回到乡村你发现连饭都吃不上。”许多年轻人并不具备在乡村独立生活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

这几年,下寺村兴起了种花椒的风潮,几乎每家每户都栽种了花椒树,帮农户采摘花椒体验劳作成为蒲韩新青年公社学员们初到乡村的工作之一。花椒很难摘,枝干上有许多尖刺,长得也很不规则,扎到肉里免不得痛上一会儿。梁少雄说,单采摘花椒这一项,几个学员们一起合作,完成的工作量远不如农户们自己单干,“农户一下能摘40斤,大家两三个人,也不一定能摘下20斤。”

他认为,乡村的劳作和与农户、伙伴面对面的交流,可以满足他对“踏实”和“温情”的向往,从而自城市带来的紧张感中松弛下来。下寺村的学习结束后,陈天宇打算去农庄当学工,“去学习一下种植的技术,包括一些农机,还有一些不熟悉的作物。”

做出一直留在乡村的决定意味着什么,陈天宇说自己已经有了思想准备,“如果是为了钱,农村真挣不了多少钱,就得做一些取舍。”

15岁的孩子去外地上学合适吗,孩子在异地上学好吗(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