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年什么意思,快速背六十甲子表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2-12-02 18:10:16

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Sino-Japanese War)。

甲午战争以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得以跻身列强。

历史背景

日本方面

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当时的日本,正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1888年,日本产业革命出现高潮,因此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本身就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加之国内封建残余势力的浓厚以及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尖锐,因此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急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

为此,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实现所谓的“八纮一宇”。而甲午中日战争就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前两个步骤的重要环节,由于其自身实力资源都不具备相应条件,所以实行以战养战的策略来达到目标的实现。

中国方面

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沉沦。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在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方面向欧美看齐,因此清朝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景象。清朝于1888年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亚洲一个强大的海军力量,即使欧美列强也放缓了侵略的脚步。但清朝并未像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因此所谓的“中兴”并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此时清朝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

19世纪末的东亚地区,一个是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国,一个是喷薄欲出的近代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和日本必定不能避免一战。

欧美方面

那时候,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的势力;德国和法国为了趁日本侵华之机夺取新的利益,也支持日本侵略中国。俄国虽然对中国东北和朝鲜怀有极大的野心,但尚未准备就绪,因此对日本采取不干涉政策。列强默许或纵容的态度,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

中日甲午战争大致过程

1. 1894年7月丰岛海战。

1894年7月23日凌晨,日本军队突袭汉城王宫,挟持朝鲜国王李熙(朝鲜高宗),解散朝鲜亲华政府,扶植国王生父兴宣大院君李昰应上台摄政。日本促使朝鲜亲日政府断绝与清朝的关系,并“委托”日军驱逐驻朝清军。控制了朝鲜政府后,1894年7月25日(农历甲午年六月二十三日),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了北洋水师的战舰“济远”、“广乙”,丰岛海战爆发,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的“浪速”舰悍然击沉了清军借来运兵的英国商轮“高升”号,制造了高升号事件。至此日本终于引爆了甲午中日战争。

2. 1894年9月,平壤战役,日军占领朝鲜全境;

3. 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邓世昌以身殉国,日本夺取了黄海的制海权。

4. 1894年9月26日到11月22日,辽东半岛之战,包括鸭绿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旅顺大屠*,屠*中国居民2万余人)。

5. 1895年1月-2月,威海卫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6. 清朝战败,中日双方于1895年4月17日签订《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结束。

条约内容

《马关条约》(又称《春帆楼条约》)共11款,并附有“另约”和“议订专条”。条约的主要内容为:

· 中国承认朝鲜“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实则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

· 中国将辽东半岛、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包括钓鱼岛)、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

· 中国“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后增加三千万两“赎辽费”;

·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地为通商口岸,日本政府得派遣领事官在以上各口岸驻扎,日本轮船得驶入以上各口岸搭客装货;

·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市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其产品免征一切杂税,享有在内地设栈存货的便利;

· 日本军队暂行占领威海卫,由中国政府每年付占领费库平银五十万两,在未经交清末次赔款之前日本不撤退占领军;

· 本约批准互换之后,两国将战俘尽数交还,中国政府不得处分战俘中的降敌分子,立即释放在押的为日本军队效劳的间谍分子,并一概赦免在战争中为日本军队服务的汉奸分子,免予追究。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一、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原因

二、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来,是战争失败的外部原因

三、信奉“武器决定论”是战争失败的思想原因

四、放弃和丧失制海权是战争失败的战略原因

五、内部意见不一致,党派斗争(清朝后期,以光绪帝恩师翁同龢为首的清流派和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关系日益恶化)

对历史教训的几点思考

第一,要避免落后挨打,关键在于国家综合实力强大。国弱民贫,经济落后,难免受外人欺凌。近代欺凌过中国的西方列强,包括后起的日本,都是正在上升中的资本主义——殖民主义国家,都已经完成了或者正在完成工业化。中国当时只经历了延迟的、远不完全的早期现代化进程。这个过程的力度还不如日本幕府末期的改革。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停留在封建社会末期的落后大国,挨打是难以避免的。

国家强大的基本要素有三:经济实力增长,外部势力不敢小视;社会制度先进,外国人不能轻视;人民奋发向上,外国人不会恣意动武。今天,新中国通过60多年的建设、改革和发展,我们已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国家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协商议政的民主制度,证明是完全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政治制度,其优势已经得到证明。中国民气昂扬向上,同仇敌忾,中国人民解放军作为正义之师、威武之师,为保卫国家安全,为保卫海疆主权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这是与120年前决然两途的,也是为120年来的历史和现实证明了的。日本当局企图否定二战格局,修改“和平宪法”,坚持解禁“集体自卫权”,是针对中国的危险举动,也是关乎未来日本走向、亚洲安全格局乃至战后国际秩序的危险举动。

第二,外交交涉要以国家实力为基础。19世纪90年代的清王朝正好缺乏这样的基础,却要谋求以夷制夷,无异于与虎谋皮,实际上被外国列强玩弄于股掌之中。列强早已逼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清政府已被束缚在西方列强的条约体系之中,指望以夷制夷,期待列强在实质上帮助中国,只能是幻想。这个历史教训是十分深刻的!外交努力只有依靠强大的国家物质基础和强大的国防,才可能有效。

第三,历史的辩证法再次证明,依靠武力对外侵略扩张最终都是要失败的,这是历史规律。甲午战败虽然给中国带来沉痛打击,而且此后日本一再侵略中国,直到“七七事变”开始,日本叫嚣三个月内灭亡中国。但是,甲午失败,促进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觉醒。1919年中国外交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拒绝签字,是这种觉醒的最初表示。中华民族坚持八年全面抗战,终于在国际正义力量配合下,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日本无条件投降,国际社会给予日本必要的战后处分,这是日本军国主义长期膨胀的必然下场。

第四,改善中日邦交要正视历史。1972年9月中日两国恢复邦交以来,中日两国之间共签署了4个政治性文件。这些条约和协议的基本精神在于正视过去以及正确认识历史,这是发展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当前中日关系出现波折,主要原因是由于日本政府所谓“购岛”、*参拜靖国神社等一系列事件,严重背弃了上述原则精神。鉴于今天安倍政权的右倾化,使中日两国关系处在1972年建交以来最紧张的时刻;又鉴于16世纪末以来,近400年间日本谋我中华的历史,尤其是第一次中日战争、第二次中日战争中,日本强加给中华民族的极大伤害和灾难,要使中日关系正常化,我们更要抓住正确认识历史这一条不放。只有这样,中日两国关系才有可能正常地向前发展。

第五,日本军国主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刻骨铭心的历史灾难不能忘记。日军攻进旅顺,兽性大发,在旅顺进行大屠*。日本军人对平民的野蛮大屠*,是日本军国主义精神的体现。日本第二次侵华战争期间在中国各地的屠*,包括南京大屠*等,都是这种军国主义精神的再现,将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2014年2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9月3日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通过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完全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意志。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