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博士含金量,工程博士是单证还是双证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2-12-02 22:27:18

mit博士含金量,工程博士是单证还是双证(1)

在3月初拿到心仪项目的offer以后一直想写作这篇申请总结,正好借此机会分享一些自己的经验,希望可以帮助到对本专业方向(可持续发展,能源环境)感兴趣的同学。

博士申请是一件个体差异极大的事情,个人之间,学科之间,不同背景之间,赛道很不一样。这篇文章侧重于环境科学的以及部分研究型硕士的申请,具体申请方向为可持续发展、能源环境,此方向方兴未艾,常见于众多不同学科门类下,诸如传统的环境学院,土木环境学院,环境健康学院;不那么传统的有政策学院,以及一些新建的交叉项目。其他学科或方向的同学老师完全可以就此打住,肯定有更适合你们的文章,而本文能提供的信息有限。

基本背景

结果

标化背景: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本科

GPA: 3.72/4.0

TOEFL: 115 (S26); IELTS: 7.5; GRE: 156 170 4

科研经历:本校两段,国内合作两段,海外科研三段。一篇SCI一作发表;以及一篇暑研paper二作在投(能源政策类)

申请结果:

PhD in Social and Engineering Systems,

MIT (最终去向)

PhD in Systems Engineering, Cornell University

MSc i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Duke University

MSc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

MSc i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Policy, ETH

时间线

在进入大学时,我对环境科学更多是好奇,没有考虑过科研,因此我主要的精力放在把基础课学好,甚至一度萌生转系的想法,差点就去学了计算机。我到大一下学期开始接触科研,很有幸能遇到非常耐心认真的导师,我也因此逐渐对环境领域的科研产生兴趣。我最开始接手的方向是传统的环境地理学研究,从读文献找数据开始,一步步虽然不快,但是做的比较踏实。在大二时借由挑战杯的机会,我提出想去同时做一个另外的课题,感受到想出一个好的idea是很有挑战又很刺激的事情。在大一大二的科研探索中,我发现自己属于慢热型,一旦产生了兴趣,给我足够的时间,我就能做好。这样的处事风格还挺适合科研的,我也对写文章想idea很有热忱,因此在大二结束时决定将来要读博,来试一试做科研。

进入大三,时值2020年,碳中和火了,我意识到碳中和与环境学科紧密结合,我可以去为这项宏大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我开始逐步探索更加交叉和新颖的方向,比如能源模型、能源政策,我也认识到先前的积累和目前的工作是不够的,需要向在这些领域有经验的人多取经。因此我在完善原先工作的同时,积极联系国外这些方向的老师。很幸运的是,有几位老师同意带我,在整个2021年我都在密集地做科研,尝试了各种方向,也体验了各个课题组的工作方式,更重要的是我拥有了去申请这类方向的能力。

二.

申请经验

1. 选校选项目

先列上我个人最推荐的两位老师的选校建议,基本涵盖本方向主流项目:

A Personal Introduction to Opportunities and Resources for: Research and Activism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 (by Professor Daniel Kammen)

Interdisciplinary Master’s and Ph.D. Programs focusing on energy,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ility (by Dr. Joanna Lewis)

这个方向的环科博士申请有几个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

1.文理交叉,基于理科但是不做实验,又有社科的内容;

2.新兴学科,项目不多;

3.多数独立的传统环境学院是职业训练,以硕士培养为主;博士招人少;

总而言之,传统环院招博士少,很多要求硕士学位;新兴项目方向繁多,面对的竞争者背景复杂。

如何选项目

1.即使申请的是同一个导师,在不同的项目申请很不一样。我建议选择招人较多,更为传统的项目,这样的项目录取概率会大很多。

2.如果项目之前极少甚至没有招过与你类似背景的,比如以前没收过直博或者陆本直博,那么录取概率会很小。

3.认清是委员会制还是导师制,如果是隐性的导师制,趁早套磁。

4.博士申请top30甚至top50的学校里没有保底校,一定要多申。

2. 科研经历

PhD申请中即使有再多的不确定性因素,科研(pub/experience)都是核心竞争力,只不过不同学科/学校/老师看待的方式不一定相同。

什么是好的科研经历?

科研经历最重要的是三点:

1.是否有产出?

2.我的贡献是什么?

3.我学到了什么?

一段产出少,自身贡献小的科研经历是负资产。招生老师们不是傻子,谁都不想花钱招一个不出活的人进组。我当时写进简历的四段科研,两段有产出,一段贡献比较大,一段学了些代码。这些属于可以写进简历的科研经历。后来招我的老师告诉我,她主要看中了其中的两段经历。

3. 关于背景

1.美本确实会比陆本有优势,陆本学生需要自己努力寻求更多的机会;

2.环科领域的博士申请,由于习惯原因,有硕士学位更好申;

4. 推荐信

推荐信非常重要,能有一位与你很熟悉、在业内做的很好的老师给你背书,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情,且含金量很高。学术圈的老师们交流非常频繁,当时我有一位推荐人直接与几位我申请的老师打电话推荐,让我受宠若惊。

我申的项目中拿到面试的都是熟人推荐,而connection没那么强的项目直接拒了我。

5. 文书/PS/SoP

我始终认为文书不算重要,当然这也可能是我吃亏的地方。

不过文书中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明确指出选的方向,以及想跟的老师,我见过有的项目直接按照你的文书来确定哪些老师跟你面试。这一点也会直接决定你被分到哪个池子里跟别人竞争,于是直接导致申请的难度是简单还是地狱。

可以更新一下关于MIT IDSS的,我只跟一位老师面试过,其他众多拿到面试的申请者基本都有2-3个面试。但幸运的是,我的方向(energy system)是这个项目里人比较少的方向,所以我面对的竞争要比其他人小。

6. 标化

博士申请,标化只要别太差就好,硕士申请很重要。

多少算够?没有明确的标准,一般GPA>3.8绝对够,3.7应该也没问题。托福口语可能会有老师看,GRE没人看,近年来直接都被取消了。对于研究型硕士,有些学校很喜欢收学霸(比如典型的UCB和ETH)。

7. 套磁

不同学校的招生模式很不一样,有完全由委员会决定,按照正规且严格的面试流程来走;也有老师直接可以决定要不要人;或者也有一起决定的。最好可以提前问清楚具体情况。

对于委员会完全决定的项目,套磁没用,老师也普遍不会回应;对于导师直接决定的,那就大胆去套磁吧,能套来一个非正式的面试肯定是好事。

关于套磁还有几个不知有没有用的小技巧:

1.言简意赅,不用套话一箩筐,简明扼要说要申请ta,问有没有名额。简要介绍你的兴趣,跟老师某一个方向匹配就好。跟进问一句可以约个讨论。

2.接上条,这时老师如果回复积极,那基本就是老师自己可以决定或者他在委员会而且面子很大;如果回复很委婉很平淡,那基本是对你不感兴趣;也有老师会明说自己不在委员会,要你申请完再说。无论怎样,知道招生的模式,有没有名额,在不在委员会,都是极其重要的信息。

3.最好做个个人网站,放在醒目的位置,做好超链接。会有老师很喜欢这一套,但并不是所有老师都喜欢。

8. 面试

如果是导师直接决定录取的,在提交完申请之后发邮件给老师说一下,导师如果想招你会直接面试。

如果是委员会决定,据我了解,大多数学校是分好几轮(至少两轮)发面试的,第一轮会发的是最top或者他们觉得最有可能接offer的。这时候可以密切关注各大论坛(gradcafe,一亩三分地)上的面试动态,看到已经发了面试而你什么消息都没收到,有一定可能是他们不确定要不要给你发。可以直接联系小秘或者委员会委婉地表达你的兴趣,有很大可能会收到下一轮面试。

关于世毕盟

关于世毕盟,非常感谢我的培训师和mentor,在很早就帮助梳理过我的规划和时间节点,使得我在申请季之前的路都走的比较安心。我在世毕盟的mentor是UC Berkeley优秀的博士生,经历很丰富,特别是对于我文书的指导,由于我申请的方向比较多,mentor改起来难度还是比较大的,但mentor总是能提出很有帮助的建议。我的培训师一直非常关心我,在我申请期间最失落焦虑的时候,也经常陪我东一句西一句的聊天,鼓励我肯定会有好结果。

最后的话

2020年开始的申请肉眼可见的变难,到了今年更是比去年还难。相应的,我们这个方向的申请要求也水涨船高。我回过头来看,还是建议同学们先尽量拿几个硕士作为保底或者跳板,更多的经历与经验是一件好事。希望大家都可以去到理想的项目,做自己喜欢的研究与工作!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