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家世,华罗庚的真实身世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2-12-12 06:30:59

时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 熊庆来

1930年,青年华罗庚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重要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这是在当时中国不太繁荣的数学学术圈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人们对华罗庚这个不到20岁的年轻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个年轻人,也引起了当时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的注意,决定突破常规也要把这个年轻人招来做研究,并且相信他一定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就。

熊主任慧眼识珠,华罗庚从此到达了自己学术生涯的第一站。华罗庚做了清华大学的图书馆管理员,可别小看那个时代的图书馆工作人员,这个岗位上真是卧虎藏龙,李大钊同志做过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年轻时候做过北大图书馆管理员。。。

华罗庚家世,华罗庚的真实身世(5)

图书馆一直是个卧虎藏龙的地方

1933年,华罗庚又一次被破格提拔,做了清华大学数学系助教。1936年,华罗庚受到数学家维纳的极力推荐进入英国剑桥大学深造两年。这两年时间里,华罗庚把全部身心都放在学术上,他只在乎自己学到的是什么,从来不关心任何事情,包括,每个人都梦寐以求的剑桥大学学位证书。青年华罗庚一边学习,一边做研究,这段期间,大概发表了15篇分量极高的学术论文。有人评价,这里的每一篇论文都够得上剑桥大学博士的学位。然而,华罗庚并没有在这里耽误一点点时间,学成即归国。

1937年,华罗庚回到清华,被聘为正教授,时年27岁,一直到1945年西南联大期间。想想我们当中的大部分人27岁都在做些什么。。。

华罗庚家世,华罗庚的真实身世(6)

堆垒素数论 华罗庚著

在艰苦的西南联大期间,华罗庚在一处几平米的吊脚楼上完成了自己第一步学术著作《堆垒素数论》。可能有些对数论有所了解的朋友都听说过这是名字。什么是对垒素数呢?

堆垒数论,又称为加性数论,是关于所谓加性问题的一个数论分支,研究把整数分拆(或分解)为给定类型的被加数的问题。而堆垒素数论就是其中讨论素数的加法性质的内容。

看到将一个整数分拆成几种形式的研究,是不是觉得有点眼熟?没错,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就是这个问题。后来在世界数学史上有名的“中国解析数论学派”,就是华罗庚这里开始。后来,华老的学生陈景润把这本书当做圣经一般,把这本书看得深入骨髓,倒背如流,也为陈景润后面解决哥猜打下了坚实基础。

华罗庚家世,华罗庚的真实身世(7)

数学家 陈景润

1946年到1950年,华老先后到苏联和美国进行学术访问,并且收到了很多著名的高校的青睐,然后新中国成立之后,华老毅然决然地回到祖国,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先后创立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并且接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1956年,华罗庚发表《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函数论》这一重要论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这也成为华罗庚继《堆垒素数论》之后的又一杰作。

华罗庚学术成就斐然,著作颇丰,然而他更关心的是能否把自己所学投入到生产建设上去。1966年前后,华罗庚开始不遗余力推广自己创立的“优选法”和“统筹法”。

优选法(optimization method)以数学原理为指导,合理安排试验,以尽可能少的试验次数尽快找到生产和科学实验中最优方案的科学方法。即最优化方法。统筹法,又称网络计划法。它是以网络图反映、表达计划安排,据以选择最优工作方案,组织协调和控制生产(项目)的进度(时间)和费用(成本),使其达到预定目标,获得更佳经济效益的一种优化决策方法。

华罗庚家世,华罗庚的真实身世(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