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美国著名数学史家贝特曼赞誉为“中国的爱因斯坦的华罗庚,一生在数学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享誉全球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民众所认可的“中国现代数学之父”、“人民的数学家”。
华罗庚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这位只有初中文凭的数学巨匠,能够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并非因为他是个天才,他所凭借的是一颗极致热爱数学的心,和数十年一点一滴的汗水与积累。执于梦想、辛勤耕耘的他,直到去世前的6个小时仍在演讲,当真“活到老学到老”。
01华罗庚于1910年11月12日出生在江苏省金坛的一户小商贩家庭,是其父华瑞栋的老来子。华父在欣喜之余,按照当地的习俗,拿一个箩筐将儿子扣了一下,这么做的寓意是“留住根”,也因此,为儿子取名“华箩根”。
可想而知,华家有多宝贝这个孩子,为了培育他成才,尽管家里收入很普通,也全力支持孩子上学。
不过,华罗庚小时候学习成绩不好,小学毕业证书都没能拿到,只是把一张修业证书抱回了家。在数学方面,他上初一时还多次挂科,似乎不是读书的料,且完全看不出他有什么数学天赋。
尽管数学成绩也并不突出,但这并没有打击华罗庚对数学的兴趣,相反,他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每次在课余时间给父亲看店,都会入迷地在那算数,以至于忘记了做生意。
华父对此又气又欣慰,儿子虽耽搁了生意,但算数确实算得好,是店铺的“账本小管家”,那些账他总能算得清清楚楚,没有差错。
后来,学校的数学老师王维克发现了华罗庚的数学天赋,开始有意栽培他,华罗庚也很好学,此后学习成绩直线上升,读完初中是以第二名的好成绩毕业。
遗憾的是,1925年,这时候华罗庚因家中贫困,没能到省城读高中,选择进入费用便宜的学校——上海中华职业学校读商科,可即便如此,家中的积蓄也只够他读完初中,实在拿不出多余的钱积蓄供他上学了,只能让他辍学回家打理店铺。
一个人有学习之心,不一定是要坐在课堂上正儿八经地学习,倘若捡起碎片时间,也能学到不少东西,好学的华罗庚辍学回家后,便一边打理店铺,一边利用闲暇时间自学,认真研读《大代数》、《解析几何》、《微积分》等数学书籍。
02久而久之,他对于自学还琢磨出了一套经验:“不怕起点低,就怕不到底。”
带着这样的学习之心,华罗庚每天都学得如痴如醉,和过去一样,一次又一次地忘记了做生意。
华父的学识眼界有限,对于儿子的行为很不理解,这在他看来就是不务正业,所以在气恼下有个冲动,想把儿子的数学书和草稿纸直接给他烧了。
不过,就算华父这么做也没用,因为华罗庚对数学的热爱是无法被浇灭的,即使书本被烧毁,他还是会想方设法地学数学,每天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1930年,华罗庚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得以尽情在数学的海洋里遨游,当时他的伯乐王维克成为了金坛中学的校长,这位老师没有忘记他的数学潜能,上任后第一时间聘请他担任学校的会计、庶务、数学教员。
面对这么好的机会,华罗庚自然是毫不犹豫地抓住,怎知命运弄人,他刚到学校任职不久,就感染了流行性瘟疫,卧床一年终于治愈,但左腿却终身残疾。
尽管腿部有残疾,1931年8月起,华罗庚还是进入了清华大学数学系,因为他在生病前写了一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清华数学系教授杨武之,和清华系主任熊庆来,看到这篇论文后,都对他的数学才能赞赏有加,便将21岁的他邀请进清华。
03能够以初中文凭进入名校,华罗庚也甚至机会难得,每天天未亮就起床,去担任助理,工作结束后或是去听课,或是在宿舍学习到深夜,长期睡眠只有四五个小时,一年半后,他攻下了数学系所有的课程,并掌握了英、德、法三种语法。
1934年,华罗庚24岁,他因发表的8篇数学论文中有6篇被发表在了国外的数学杂志,在国内外声名鹊起,渐渐被人们所熟知。
1946年,华罗庚受伊利诺斯大学邀请到美国讲学,同时被聘请为终身教授。稳定下来后,他将妻儿接到美国,一边工作,一边继续积累数学知识,新中国成立后,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美国所给的优渥待遇,踏上了回国的路。
当时,祖国的条件还很落后,但华罗庚从未后悔过自己的选择,哪怕经历了十年动乱,与深爱的妻子离婚,他都在祖国需要的时候,坚定地发挥自己的专长,奉献宝贵的力量。
华罗庚一生痴迷数学,他会在妻子生病时放下数学,赶去照顾她,但对于自己,他却疏于照顾。1985年6月12日下午4时,他在日本“亚洲文化交流协会”上发表演讲,持续了6个小时。
演讲结束时,华罗庚突然摔倒,被送往医院抢救。在当天晚上10时9分,这位对数学孜孜不倦的巨匠,最终拥着自己最钟爱的数学,和传奇光辉的一生,步入了终点,享年7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