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寿大还是耋寿大,耄寿与耋寿是多少岁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2-12-17 12:22:44

古人有关年龄的代称

文/本刊特约撰稿人 王全营

耄寿大还是耋寿大,耄寿与耋寿是多少岁(1)

古人有时候说到年龄时,不直接说出某人或者自己多少岁,而是使用与年龄有关的代称。这些代称大多源于古代典籍,比如人们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等,就是源于孔子《论语·为政篇》的一段话:“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此后人们就用“志学之年”代称15岁、“而立之年”代称30岁、“不惑之年”代称40岁、“知天命”代称50岁、“耳顺”代称60岁、“不逾矩”代称70岁。再如人们常说的幼年、壮年、耄耋之年,源于《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颐。”《幼学故事琼林·老幼寿诞》:“称人生日,曰初度之辰……三朝洗儿,曰汤饼之会;周岁试周,曰晬盘之期……行年五十,当知四十九年之非……百岁曰上寿,八十曰中寿,六十曰下寿;八十曰耋,九十曰耄,百岁曰期颐。童子十岁就外傅,十三舞勺,成童舞象;老者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

除了年龄代称,寿辰也有代称。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尊老敬老是几千年的优良传统,老人年岁大了,晚辈都会给他们做寿,寿辰的代称也非常丰富,除了上文说到的生日曰初度及下寿、中寿、上寿三寿外,人们最为熟悉的应该是“米寿”“茶寿”了。“米”字拆开来是“八十八”,故称88岁为米寿;茶字的草字头即双“十”相加为“二十”,中间的“人”字分开即为“八”,和底部的“木”字即“十八”连在一起构成“八十八”,再加上字头的“二十”,一共是108,所以称108岁为“茶寿”。

另外,寿辰的代称还有“还历寿”,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61岁寿辰为“还历寿”。“喜寿”,因“喜”字的草书近似“七十七”,故称77岁为“喜寿”。“白寿”,因“百”字去掉一横是“白”字,故称99岁为“白寿”。“期颐”,指100岁。语本《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孙希旦集解引方士愨曰:“人生以百年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苏轼《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席方平》:“今送汝归,予以千金之产、期颐之寿,于愿足乎?”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不是特指某岁的代称,如“眉寿”,人老了眉毛长,所以贺老人寿辰称为眉寿。祝人寿辰时使用的词语还有:高寿、久寿、万寿、耄寿等。

笔者在编、校稿子时,常遇到有作者误用年龄代称的现象,如说三四岁小儿为“襁褓”、五六岁弃儿为“弃婴”等。下面我们基本上按照年龄顺序简要介绍一些年龄的代称。

“婴儿”:新生的幼儿。语出《道德经》第二十章:“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宋苏轼《虔州崇庆禅院新经藏记》:“婴儿生而导之言,稍长而教之书。”“汤饼会”: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因备有象征长寿的汤面,故称。元张翥《最高楼·为山村仇先生寿》:“愿年年,汤饼会,乐亲情。”也作汤饼宴、汤饼筵。“牙牙”:象声词,不到一岁的小孩。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周晬”:指婴儿周岁。唐李商隐《骄儿诗》:“文葆未周晬,固已知六七。”

“襁褓”:本意是指背负婴儿用的带子和包裹婴儿用的被子,后来泛指婴儿包,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汉书·宣帝纪》:“曾孙虽在襁褓,犹坐收系郡邸狱。”

用于婴幼儿的代称还有:婴提、婴稚、婴孺、赤子、襁裼、孺婴、始黄等。

“孩提”:指幼年。《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赵岐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垂髫”:髫,指古代儿童下垂的头发,因而以“垂髫”代指幼年。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童龀”:指儿童时期。《说文》:“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旧唐书·裴休传》:“休志操坚正,童龀时,兄弟同学于济源别墅。”“髫龀”,语出《韩诗外传》卷一:“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孺子”:儿童。《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也用作老人对年轻后生的称呼。《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黄口”,本意是雏鸟的嘴,借指幼儿。《淮南子·泛论训》:“古之伐国,不*黄口,不获二毛。”高诱注:“黄口,幼也。”“总角”: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借指八九岁至十二三岁的少年。语出《诗经·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总角之交,指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

用于幼年的代称还有:孩乳、孩孺、龀髫、垂发、垂髻、髫小、髫稚、髫齿、髫髻、龆龀、始龀、孺齿、童稚、幼学、黄口小儿、黄口孺子、外傅之年等。

“成童”:年龄稍大的儿童。《穀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范宁注:“成童,八岁以上。”《礼记·内则上》:“成童,舞象,学射御。”郑玄注:“成童,十五以上。”《后汉书·李固传》:“固弟子汝南郭亮,年始成童,游学洛阳。”“舞勺之年”“舞象之年”:分别指13岁及15岁以上的成童之年。语出《礼记·内则上》:“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郑玄注:“先学勺、后学象,文武之次也。成童,十五以上。”明张煌言《<寄零草>序》:“余之舞象,辄好为诗歌。”“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代指成童之年。汉贾谊《新书·客经》:“古镇九岁入就小学,蹍小节焉,业小道焉;束发就大学,蹍大节焉,业大道焉。”

“豆蔻年华”:指少女的青春年华。豆蔻是一种草果,尚未大开时的花朵形如女子*之身,南方人称为含胎花。诗文中常用以比喻少女的青春年华。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及笄”:女子15岁的代称。语出《礼记·内则上》:“(女子)十有五年而笄。”郑玄注:“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笄是女子头上插的发簪,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插上笄,表示已经成年。蒲松龄《聊斋志异·胡四姐》:“年方及笄,荷粉露垂,杏花烟润,嫣然含笑,媚丽欲绝。”

“破瓜之年”:女子16岁。瓜字拆开为两个八字,二八为十六,故称。晋孙绰《碧玉歌》之二:“碧玉破瓜时,为郎情颠倒。”“摽梅”:女子待嫁的年龄。《诗·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宝七兮;求我庶士,怠其吉兮。”意思是梅子成熟而落下,以后以“摽梅”比喻女子已到结婚年龄。唐郑世翼《看新婚》诗:“初笄蒙桃李,新妆应摽梅。”“待字”:《礼记·曲礼上》:“女子许嫁,笄而字。”意思是女子成年待嫁才取名字,后来就称女子待嫁为待字。清和邦额《夜谭随录·霍筠》:“孀居无子,赖有一女,名宜春,才十八,待字于家。”“待年”:女子待年长而聘。《后汉书·皇后纪下·献穆曹皇后》:“操进三女宪、节、华为夫人,小者待年于国。”李贤注:“留住于国,以待年长。”后因以称女子待年长而聘为待年。

用于少女的代称还有:绮年、妙龄、碧玉年华、桃李年华、锦瑟年华、花信年华等。

弱冠:男子二十来岁的年龄。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孔颖达疏:“二十成人,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也。”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始室”:三十岁。语出《礼记·内则上》:“(男子)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后因以始室指三十岁。陶潜《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弱冠逢世祖,始室丧其偏。”“艾老”:五十岁的代称。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民国通俗演义》第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知非之年”:50岁的代称。语出《淮南子·原道训》:“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蘧伯玉到五十岁时候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过失,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50岁。唐白居易《自咏》:“诚知此事非,又过知非年。”

用于青壮年的代称还有:始冠、有室、茂年、壮齿、克壮、半百、艾年、知天命、知非之年、知命之年等。

“徐娘半老”:尚有风韵的中年妇女。语出《南史·后妃传下·梁元帝徐妃》:“徐娘虽老,犹尚多情。”清眠鹤主人《花月痕》第四十三回:“徐娘虽老,风韵犹存,竟会想出这个令来。”

“花甲”:指60岁。古代用干支纪年,十天干甲乙丙丁午己庚辛壬癸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搭配——甲子、乙丑、丙寅、丁卯……六十年周而复始,因称花甲、花甲子,后亦指60岁。宋范成大《丙午新正书怀》之一:“况我剩周花甲子,谢人深劝玉东西。”“耆”:古称60岁。语出《礼记·曲礼上》(见前)。曹植《求自试表》:“伏见先武皇帝,武臣宿兵,年耆即世者有闻矣。”

用于60岁的代称还有:耆年、年届花甲、耳顺之年、杖乡之年等。

“古稀”:70岁。语出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因用“古稀”为70岁的代称。清平步青《霞外攟屑》:“公早贵,致位宰辅,寿臻古稀。”“耄耋”:指八九十岁。《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曹操《对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龙钟”:衰老、年迈。《宋重修广韵》:“龙钟,竹也,老者如竹枝摇曳,不治禁持。”唐沈佺期《答魑魅代书寄家人》:“龙钟辞北阙,蹭蹬守南荒。”清王韬《淞滨琐话》:“此数十寒暑中,自孩提无知以迄乎龙钟待尽,其间或疾苦,或颠连,或忧愁,备人世诸苦恼而一身受之。”

“黄发”:指年老,亦指老人。老人的头发由白变黄。《尚书·秦誓》:“虽则云然,尚猷询兹黄发,则罔所愆。”唐杜甫《玉台观》之一:“更肯红颜生羽翼,便应黄发老渔樵。”“皓首”:满头白发,指年老,亦指老人。《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熲,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曹植《与杨德祖书》:“虽未能藏之于名山,将以传之于同好,非要之皓首,岂今日之论乎!”

“鲐背”:代指长寿老人。语出《诗·大雅·行苇》:“黄耇台背,以引以翼。寿考维祺,以介景福。”郑玄笺云:“台之言鲐也,大老则背有鲐文。”《尔雅·释诂》:“鲐背,寿也。”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故称。

用于八九十岁的代称还有:皓首、斑白、黄发、耆宿、耆耋、耄老、耋艾、耋老、耋寿、黄发台背、黄发鲐背、耄耋之年等。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