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子:最近疫情风声又开始紧起来,正好看到这份报道:
11月19日,由清华大学主办的第二届世界卫生健康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在分享中强调,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所带来的精神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其中,值得关注的是,儿童、青少年心理疾病越来越多,特别是疫情以后,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明显增加。主要的原因是疫情期间,儿童青少年不能去幼儿园、不能上学,只能在家线上上课,缺少同伴交流,没有体育活动,没有户外活动。甚至有些青少年因为疫情期间在家时间长了,线上上课时间长,回到学校不适应,出现很多问题。(澎湃新闻)
今天的这篇文章,聚焦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日益严重的心理问题。
根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完成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2020年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初中阶段抑郁检出率约为三成,高中阶段抑郁检出率近四成。
今天,来看几位中学心理咨询师的真实案例分享,特别提到初中孩子会遇到的成长困境和心理问题。一起读读,就算给自己提个醒,或者是打一次“预防针” ...
你孩子的学校有心理课么?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么?文章末尾,欢迎参加投票哦。
本文转载自:看天下实验室 撰文 | 李慧琪(嗨,欢迎关注看天下实验室!《看天下》杂志原创出品。人的一生都在成长,一起去过有趣而丰盈的人生。)
------以下为正文------
直到今天,陈轩还清晰记得佳怡坐在心理咨询室里的样子。
她耷拉着眼睛,全身僵着不动,手心和身上大量地出汗。她总忍不住哭,每次哭完之后又觉得愧疚。即使她小心隐藏,陈轩还是看到了她胳膊内侧触目的伤痕:右胳膊一排二三十道,像是划完一个方向再转向另一侧,形成两个不同方向的夹角,伤口工整细密,还有血印,左胳膊也有几道。
图片来自网络
“她的存在让我感觉像是,她只是来这个世界看看。她看够了,觉得没意思了,她要离开了。”陈轩回忆道。
陈轩曾是长三角地区一所私立中学的心理咨询师。看着坐在眼前的佳怡,陈轩感到,现实里任何一丝压力和焦虑的风吹来,她都无招架能力,像是这个世界在侵蚀她。
“内心的能量感和身体成长一样,需要培养和锻炼,这对青少年尤为重要。”陈轩说,他见过的像佳怡一样自伤的青少年并非个例,而自伤离自*仅有一步之遥。
近些年,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精神障碍问题日益凸显。2018年北医儿童发展中心发布的《中国儿童自*报告》指出,中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每分钟就有2位青少年死于自*,还有8位自*未遂。在全球范围,自*已经成为15至29岁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
政府部门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国家卫健委、教育部等部门也曾下发通知,启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明确要求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校园心理咨询室就成为了这个战场的第一道防线。陈轩把校园心理咨询室的功能比作社区医院——可能并没有高精尖的诊断器材,但它会在防线下拥抱住学生,让他们和家庭知道现状的严重程度,知道是否需要就医,以及送往哪里。
学校心理咨询室样板,来源:鸿源博通
1
忧虑的青春期2020年,1996年出生的向丹妮入职了成都一所重点中学,成为初中部一名心理老师。此前,她刚完成了香港地区一所大学的青少年心理辅导硕士学位。
那时疫情刚开始不久,向丹妮准备了一节关于“生命”的心理课。没有想到,她在课上被同学考虑的问题震惊了。
当她引入生命这个话题时,有同学自然而然提到了“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意义”;有同学说,“也许生命是没有意义的”;还有同学问,“既然我们可以自己主宰自己的生命,为什么不能自*?”
初中的孩子,已经开始思考这么深刻的问题。
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老师,向丹妮有些慌。她回应道,“确实,我们是有选择死的权利,但同时我们也背负着生的责任。”
在后来一对一咨询中,有一位学生每天会来找她聊“我的存在意味着什么”这类哲学思考。向丹妮发现,很多时候只是倾听,不加评判地和学生交流想法,对他来说已经是很大的支持。
青春期是开始建立自我认知的阶段。按照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说法,在青春期,我们经历的是人生中最令人不安的一次身份危机和角色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