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当教师,我为什么当教师感悟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3-04-19 16:18:22

《论语》子张第十九有这么一段话: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读后,脱口而出:精辟啊精辟!其实所感慨的,主要还是“仕而优则学”。因为后一句太有名了,已经没有什么刺激作用,而这一句,前人少有论述,却与现实有太多契合之处,不能不激发想象力。

先谈谈“学而优则仕”。理由有二,一是对这句话知道得早,熟悉,先易后难嘛。二是精彩、重要的总在后面,比如唱歌演戏的“压轴”,或者官员的讲话。

上小学的时候,正值“反潮流的英雄”张铁生当红之际。张“英雄”考试交白卷,我们不敢。一来呢,除了队里的高音喇叭老在情绪激昂鼓动外,老师并不多谈论这事,不知道这事与我们有什么关系。二来呢,从“朴素” 的认知里,我们对考试竟然交白卷不以为然。不过高音喇叭里说,张铁生的行动是对“学而优则仕”的有力回击。当然不懂,就问。博学的大人告诉我们,那是孔老二的谬论,说书读好了就可以做官。现在知道,严格说来,这并不是孔子的话,不过出自《论语》罢了。顺便说一下,当时的背景是,全国正在“批林批孔”。可是不久,又批张铁生,说他中了“四人帮”的流毒,是典型的“闹而优则仕”。之所以罗嗦这么多,是想说,我其实很小就知道“学而优则仕”,而且因为这句话的是是非非,对其没什么好感。

后来,恢复了高考,我的一个远房叔叔考上大学,远亲近邻祝贺之余,纷纷教育子女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就可以跳出“农门”,去当国家干部。也从戏里知道,古代中状元就可以做官了,可不就是“学而优则仕”吗?也许,这句话并不那么错误,但也知道,绝对不能写在《我的理想》之类的作文里。

追求成为“仕”,是中国传统价值观,所谓“官本位”是也。各种思潮此起彼伏,想做官,却是千百年来几乎不可动摇。科举考试,是古代中国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使老百姓变为显贵成为可能,也是某种程度的公平与正义。通过读圣贤书而跻身社会上层,已经成为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为人父母者,最操心的就是子女的学习,最舍得投入的也是孩子的学习。学习好不好,几乎是衡量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也因此,中国政府在教育经费支出很少的情况下,就维持了世界上最庞大的教育事业。

人们通常把高考比作“考状元”。不过现在,“状元”实在是太多了,仅仅上个大学,不足以“仕”。想“仕”,最公开的路,是参加万里挑一的公务员招考。所以考公务员才是真正在“考状元”。 公务员并不等同于官,但毕竟是国家干部,在某种程度上,“学而优则仕”也还不过时。但何谓“学而优”?文凭高,书本知识广的固然是“学而优”,不拿文凭,学习社会知识,提高其他技能就不是“学”吗?所以,高学历而不“仕”的,也别愤世嫉俗,仿佛别人都瞎了眼。特别是,既“学而优”,道理当然比别人懂得多,追求的价值再多元一些,未必不海阔天空。

再来说说“仕而优则学”。

按照字面意思,我的理解就是“官做好了去求学”。官做到什么程度是好?为什么官做好了要求学?历史上有这样的例子吗?本人识见有限,没有听说过。“学而优则仕”发展成了科举制度,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而“仕而优则学”虽然是整句话的上半句,却鲜有人提,更不用说什么制度。也许,这仅仅是子夏在倡导要做“学习型官员”吧。不过,拿到今天,把“仕而优则学”作为倡导“学习型领导”的理论鼻祖或者起源,也还能说得过去。不论优不优,既为“仕”,则必学,学则必考,现在已经是这么做了,所需的,是进一步完善。这样看,“仕而优则学”还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又不免产生另外的联想。如果把“学”解释成“学者”(我的发明),或者改成“仕而优则师”,却更符合现实。你看,一些官员,是不是“仕而优”不得而知,文凭可是随着官职越来越高。大专读了读本科,本科读了读硕士,学问涨得多快啊,没过几年,有的都已经成为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了呢。这多好,做官求学两不误。

当然这是“谐说”。朱熹注:“然仕而学,则所以资其仕者益深;学而仕,则所以验其学者益广。”把“仕”与“学”结合起来说,有点互相促进的意思。所以想,也许,完整理解的话,“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是不见得要分开的。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