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刚结束,“双12”又快来了。今年的“双12”将在本周末开启,往年的“双12”热度虽略逊于“双11”,但对商家和消费者来说同样是“香饽饽”。但是,今年不少消费者直呼大促来得太频繁,已经“买不动”了。
大促来得太频繁 市民吐槽“不值钱”
“双11”刚结束,“双12”就到了。“双12”结束后,年货节马上就要来了。过年期间,还有“新春不打烊”,春节一过,“3·8”大促马上就到了。3月过完,“6·18”也不远了,“6·18”过完,“9·9大促”就到了,接着又是新一轮的“双11”……
“刚刚被掏空钱包的我们,突然发现一年到头都是大促。还来不及存点钱,下一个购物节就来了。细数下来,一年的大促超过6个,平均2个月就有一个,加上一些小促,促销活动已经‘不值钱’了。”市民林小姐说。
今年“双11”,林小姐花了近3万元,购买了空调、手机、电脑、护肤品、生活用品等。直到12月6日,她还有一个在“双11”购买的黄金饰品未收到。“也就是说,我的‘双11’还没结束,‘双12’已经到了,两个购物节无缝连接,我的钱包是顶不住了。”林小姐说。
“今年‘双12’不准备买了。以往的‘双11’总会有抢不到的东西,就要在‘双12’的时候再抢一次。这几年的‘双11’有了预售,基本上不存在抢不到的情况,‘双12’也就变得索然无味了。”市民李小姐表示,大部分商品在“双12”的优惠力度并不比“双11”低,但对消费者来说诱惑力不够大。
“听说今年‘双12’没有预售环节了,购物平台也有些乏力了,开启‘速战速决’模式。如果从10月底到12月中旬持续促销,消费者肯定会‘审美疲劳’的。”林小姐说。
囤货仍“疯狂” 但多了理智和规划
“我还是会囤货,但是我会先做好规划。”市民王小姐告诉记者,自己曾经“十分疯狂”,“早几年,我在‘双11’会疯狂囤护肤品,不想错过全年最低折扣。一整柜的护肤品,用两三年也用不完,有些甚至放到过期。冷静下来后发现,‘双11’年年有,囤货会导致自己一直在用快到保质期的产品。从去年开始,我会先计算好一年的用量是多少,找准性价比最合适的商品下手。”
在市民蔡女士看来,适当的囤货还是有必要的,但一定要把握好量。“我曾经一次性买过12箱纸尿裤,最后有5箱孩子穿不下了,只能送给朋友。也曾经一次性买过8箱纸巾,家里有个房间被塞得满满当当,结果用了一年也没用完。囤货和生活一样,积累过经验,弄清自己需要的用量,就能少做浪费钱的傻事。”
“其实,并不是今年才有这么多的大促。前两年,各平台就开始频繁推出大促活动了。早些年,每年的大促只有3个——‘6·18’‘双11’‘双12’,消费者习惯半年抢一次优惠,珍惜久久来一次的‘大促’。在刚刚推出年货节、‘9·9大促’等活动时,消费者发现突然多了‘捡便宜’的机会,会抵抗不住诱惑趁机囤货。可是,当大家发现促销成了常态,就不再愿意频频掏钱包了。”从事电商行业的市民庄女士说。
提醒:
理性消费 谨防陷阱
“双12”将至,市场监管部门提醒广大消费者,应理性购物,谨防消费陷阱。
消费者一定要选择信誉度高、安全性强的购物平台和值得信任的直播间。购买时,要注意按需购买,切勿盲目囤货。对一些“网红产品”,切记不要盲目跟风下单,应先考虑是否适合自己。下单前,应先仔细阅读商家的优惠促销规则,精准享受折扣。避免被规则中的“弯弯绕绕”迷惑,落入价格陷阱。同时,也要弄清退款等售后规则,切勿冲动购买。
大促期间,因交易量激增,商家可能会出现发货延迟、漏发、少发等情况。消费者下单后,要关注发货期限,及时提醒商家尽快发货,如商家无法遵守发货约定,可向平台投诉。签收商品时,应仔细检查商品是否存在质量问题,如有问题可拒收快递,要求商家进行退换货处理。
在消费过程中,要保存订单信息、与商家的聊天记录等信息。一旦发生消费纠纷,可以向平台发起维权投诉,也可拨打12315投诉,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作者:李菁
来源: 东南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