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底,这封公开信被刊登在《留美学生通讯》第三卷第八期上,得到了52名有志回国效力的留学生响应,大家纷纷签下自己的姓名。这封信,表达着一群海外学子对祖国的炽热思念,更承载着一代知识分子强国富国的崇高理想。1950年2月,朱光亚踏上了归国的轮船,成为当时第一批回国参与新中国建设的海外游子。
1959年,时年35岁的朱光亚身肩重任,成为了我国核武器研制的科学技术*,带领新中国走上了独立自主研制核武器的道路。
1964年10月16日15时整,紧盯着那朵蘑菇云在戈壁滩上腾空而起,聆听着惊天动地的爆炸声音,沉稳持重的朱光亚第一次在试验基地喝得酩酊大醉。领导和同事望着酒醉的朱光亚,泪水湿了眼眶。在当时科学、工业基础薄弱的条件下,这个领头人承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压力,更付出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辛劳。
为表彰其为科技事业特别是原子能科技事业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将我国国家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10388号小行星命名为“朱光亚星”。在“朱光亚星”命名仪式上,他谦虚地表示:“以我的名字命名一颗小行星,我很不敢当……我个人只是集体中的一员,做了一些工作。我忘不了信任和关心我的党组织,忘不了支持和帮助我的老领导,以及同舟共济的同事们。”
“只要努力登攀,总会赶上的”
人物简介:任新民,航天技术和火箭发动机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开创人之一,曾任卫星工程总设计师。1934年高中毕业,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
坚持自信、自立、自强是任新民一生始终不渝的信念。1985年下半年至1986年上半年,我国拟购买国外的通信卫星,并委托其他国家运载工具发射。一时间,这一消息在国内外吵得沸沸扬扬。
任新民在完成我国第一颗实用通信卫星的发射定点任务后,急速返京,组织拟写了《关于发展我国卫星通信事业的建议》,适时地上报国家有关*和部门。他直言不讳地建议:“就通信卫星技术而言,我们与世界上航天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相比,是有差距,但我们要通过研制的实践,也只有通过研制的实践才能掌握和提高技术水平。只要努力登攀,总会赶上的。”
他还胸有成竹地表示,“中国的运载火箭不仅能发射自己研制的通信卫星,发射中国购买的外国制造的通信卫星,还可以承揽国际商业发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