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是最好的书。
读到一则访谈,接受采访的是一个诗人。在一段文字里,他描述一棵树的“单独感”,我被触动了。
他说:“一棵树在田野里孤零零地承受着八面来风,但它孤零零也得在那里活下去,把根须扎向地下。单独比孤独更有意义,单独意味着单独地探索——就像诗人离不开在语言里探索,不断给语言相处,有时候是和睦的,有时候是争斗的——最终达成对万事万物的理解。”
很喜欢他用的这个词:“单独感”。也很喜欢这样清醒,甘愿做一个“单独者”的人。
他描述的一棵树,让我想到,大自然里的东西,是天地的颐养,都是明亮傲然的。
就像野地里悄悄绽放的花儿,以前可能从来没有认真看过,直到一次俯下身,仔细地看了一回,才发现原来如此烂漫动人。
它们往往都很细弱,看上去也很平常,并不多么吸引眼球。就在这一个偶然里,令人惊叹万分——它们的美丽并不逊于娇养呵护的园花,且在迎风迎雨中,更见风骨。
因为呼应了一种场景和生活方式,就往往更容易使人感动。毕竟像弱小、平凡、荒郊野外这样的词汇,似乎总是代表着些许天生的不太幸运。
但是,并不是我们看见了,就是它们的美被发现的幸运。实际上,无论我们看见或者不见,它们都安安静静地生长、蓄积、饱满、绽放,把自己能做的做好,呈现在天地间。
它们是单独的,积极的,也不会主动求关注,是极其自我的单独感,而不是寥落的孤独感。
这样的邂逅相遇,好像天地在我们心上开了一窗扇,清气鼓荡,对生命力的感知被唤醒,那些野花野草以及一切微细突然明朗起来,带领着我们更多地去领悟这些看见。
所以,谁又说得清,是它被发现的幸运,还是我们得以启示的幸运呢?
越是荒野里草木,越是清楚哪里适合自己。那些生长得很好的草木,每一片叶子都是神采奕奕的,身姿都是挺拔精神的。有不那么幸运的,也会主动调整自己,即使在贫瘠的沙石里,乃至石头缝里,也要憋足了劲儿,腾挪闪躲,活出精气神来。
人最向往的状态,就像草木最好的状态,有适合的土壤,自性生长,畅意舒展。然而,幸运的人生毕竟是少数,天地风雨无情,坎坷从不缺席,草木总会努力调整适应,往往,人却不如草木。
大自然才是最好的书,只是人不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