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门曰朋」的「门」字,草书怎样写?《一切经音义·字书》:「一扇曰户,两扉曰门」。从甲骨文一直到汉隶,都是象形字,左右两个门扉。左右对称的字,草化方法有几种:可以省掉一半,也可以把一半简化,当然还会有一些字既不简化,也不省略,本级课程一开始就说过,草书规则不是绝对的。
我遇到不少学生,写真书「门」字把握不住笔顺,其实很简单,「门」字的笔顺好像写两个「日」字,只是左右的两笔长一点而已,如《灵飞经》这样就对了。行书「门」字,左边用三笔,和真书大致相同,右旁是点横竖趯,省去两横,这一来跟永字的钩努势差不多,但起笔必须有一点。草书「解散隶法」,思路跟行书不一样,整个左边用一点替代,右旁跟行书相同。索靖「门」字最后还保存了一个趯,皇象、王羲之、孙过庭没有写趯,智永把多点曲线拉平了写,只用一个狮口。
闻
新闻的「闻」,「门」下加个「耳」字,11课讲过「耳」字草书,索靖、怀素的「闻」就是这样来的。再要简单,可以把整个草书「耳」字的曲线拉直,成为一竖。那就出现了孙过庭这样的「闻」字,上面的「门」字可以看到点的波动。陆机没有连写,上面是「门」,下面一竖是「耳」。王羲之只用一个十字势,把「门」和「耳」都包括进去了,注意不要当它是「中」,这是「闻」,读草书作品有疑问时,要根据上下文意思来决定。
窗
「同窗」的「窗」字,是借用烟囱的「囱」字,后来上面加了「穴」,繁化为「窗」,本义指天窗,跟烟囱一样是在屋顶上的,墙上的窗叫牖,不叫窗,先秦文献很少用到「窗」字。《说文》把「窗」当作或体,也就是「囱」的异体字,没想到后世这个繁化的字胜出,不管墙上还是屋顶普遍使用「窗」。还有些字也会用到「囱」,如「悤」字,这字后来写成「怱」,这是把「囱」的外框取钩裹势,里面两撇一捺取飞带势。苏东坡写「窗」,「穴」下面换了「怱」当声符。还有更简单的,把「囱」简化为一个三角形的玉函化势,写出来的「窗」又变了样,很多异体字其实是运用笔势的结果。
「门」一开始就有本字,写法很稳定,「窗」没有本字,一开始借用「囱」字,后来变动很大,异体字有三十多个。我没有找到皇象、王羲之、智永、孙过庭的草书「窗」字,宋代米芾有一例,同第3个字写法,用四个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