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可媲美近义词,独一无二无可替代近义词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04 16:00:18

作者:刘新春、吕志、庹炼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湖南农业大学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教学,全方位育人,建好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新阵地。

让“三全育人”落地生根

高校意识形态建设跟上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步伐,筑垒新阵地打好主动仗,深入落实“三全育人”工作要求更为基础。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主线,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习贯彻“三全育人”重要精神,持续推进完善“校外三基地、校内四平台”实践育人体系。依托“双百科技富民基地”建设“社调基地”,为专业课教师开辟育人空间;依托省内外“革命文化资源”建设“红色基地”,为思政课教师拓展育人空间;以敬老院、养老院、儿童福利院为重点在周边社区建设“义工基地”,将团学教师纳入育人新体系。打造校内“诗教平台”展示格言警句育人成果;打造校内“书教平台”展示经典名著育人成果;打造校内“礼教平台”展示优秀中华文化育人成果;打造校内“乐教平台”展示红色革命歌曲育人成果。“三基地四平台”实践育人体系结合校团委实施的求真、求善、求美、求实、求特、求强“六求”素质拓展活动系列常规教育项目,为“三全育人”开辟了广阔的实践空间,切实把“深入抓、抓深入”“落实,落实,再落实”重要精神落在实处。

请大师名师主讲“思政”

“新时代大学生每天要过滤很多信息,一般的老师和他们交流时不是很容易。”一位思政课教师道出了当前高校意识形态新阵地亟须“重武器”装配的保障困境。调研显示,新时代大学生更具批判精神,引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建构科学信仰、专业伦理、良好行为习惯的难度更大,非重量级“大伽”不足以撼其成见。湖南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统一协调和管理校内外思政资源,开办和更新“修业大学堂”“人文讲坛”“科技论坛”和“乡镇之声”等大思政教育教学平台。聘请知名专家学者主讲大思政专题,用新人物新材料新视野解构旧做法增进新实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禾下乘凉梦、油菜院士官春云攻克“双低”油菜育种难关、辣椒院士邹学校“穿梭育种”让辣椒“东西南北都能种,一年四季都有吃”、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葡萄教授石雪晖“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钱装进农民的口袋里”、“黑茶金花之父”刘仲华致力科技创新推动茶消费提质等等,一个个故事就发生在身边。学生普遍反映,听“身边的故事”如沐春风,提振精神,催人担当。可见,一旦跳出就思政队伍谈思政的狭隘旧观念,突破单纯依靠思政课教师和政工干部落实高校思政教育的旧思想,打破思政“孤岛化”困境,也就打开了高校意识形态新阵地建设的好思路。“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有情怀的人讲思政,大思政让思政课讲得更加“理直气壮”。

发挥“专业思政”超强功力

以往谈育人,想到的大多是思政课的课程责任或宣传部、学工部、团委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工作责任,抑或拓展至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和校园文化等第二、第三课堂。认为专业课和专业教师负责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重在“育才”和“育器”,与“育人”“育德”责任无关。然而,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以来在食品科技学院、动物医学学院和工学院实施的专业思政教学实践表明,专业课是理想的思政承载体,具有理论课无可媲美与无法替代的思政优势。譬如食品科技学院的“微生物学”课程,任课老师从人类早期菌群利用到发现幽门螺旋杆菌,从马歇尔以身试菌到屠呦呦提取青蒿素直至克林利用微生物生产成药,事论史论结合,激发大学生科研精神与创新情怀。动物医学学院的“预防兽医学”课程从霍乱、鼠疫到埃博拉、寨卡、肝炎、艾滋等病毒,恰到好处地引出食药安全、卫生责任与社会良知,严丝合缝,入脑入心。“材料力学”课程联系构件强度设计与施工,有机嵌入工程规则、科学精神与生命伦理,水乳交融,功到天成。马克斯·韦伯说,任何一项事业的背后都存在着某种决定该项事业发展方向和命运的精神力量。从专业课中揭示出来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与人文情怀,水到渠成、润物无声。专业课教师是学生的同行,经过长时间师生互动交流,能形成彼此信任的亲密师生关系,能让学生生发意见依赖。特别是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专业课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权威地位,来自于他们的思政启示更易为学生所认同与内化。有专业课教师在座谈会上提出,同理论课相比较,专业课的思政功效更能戳中要害,振聋发聩,其实践转化效能为其他所有课程所不可企及。

推动“课程思政”全覆盖

新时代大学生长处虚拟世界,头脑里中西文化交集,生活中土节洋节平行,餐桌上中餐西餐混搭。要把他们的思想统一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来,不可一蹴而就,必定有一个渐进的、需要较长时间的、经多方面合力推动的过程。这就需要各门课程全体动员,全过程、全方位发力,拿出时不我待和功不在我的境界,构建360度思政“大熔炉”,共同化解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不平衡和不充分的矛盾。课程文以载道,以培育学生德才兼备为旨归,无分彼此都承担着思政效能。譬如“大学语文”,其诗词歌赋小说散文满载思政正能量。再譬如“大学英语”,在课堂教学中同样可以发掘思政元素,渗透思政教育。有老师在讲解《Sailing Round the World》一文时,把Francis Chichester的环球航行同张骞凿空西域、郑和七下西洋穿插讲析,既增进了教学的趣味性,更增强了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新时代大学生泛在的思政需求与期待需要确立与之相适应的泛在思政意识与泛在思政行动,课程思政的使命因之应运而生。湖南农业大学党委行政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立健全由教务处牵头负责,教师思政工作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分头负责,各教学单位具体负责的课程思政工作机制。要求各门课程在坚持课程性质、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不变的前提下,将课程中潜在的思政熟材显性化,将涵溶的人类道义昌明化。从课程中引发与课程相连的思政话题与话语,利用课程自身承载的情理事理伦理法理和道理作用于学生,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新目标,着力构建育才育德一体化育人体系,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

确保“思政课”提质不放松

课程思政不是为思政课减负,也不能理解为是对思政课的延伸与加长。课程思政的确立,丝毫不减思政课的功能与地位。相反,思政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没有强有力的思政课作引领,课程思政新阵地建设也将事倍功半甚至半途而废。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当前,思政课不仅要开好“4 1”五门课程,还要根据形势和任务的新变化不断开发新的思政资源。新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非聚合资源不可臻其万一。上海市组织在沪高校集体攻关打造“中国系列”课程,收到了学生喜爱、抬头率高、影响力大的良好教学效果,为区域高校合作开发课程思政精品课提供了可资参鉴的榜样。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承办全省“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和“开放式课堂观摩与讲评”,积极参与春季“两会精神”和秋季“中央全会”精神为中心内容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开发。邀请省内外专家同行研发思政新课,打造思政金课。组织实施思政课“课堂标准化建设”,落实课堂政治纪律,严防错误观念与不当言辞进课堂。研发“O2O”全天候师生交互平台,加大思政课衍生品的推送力度,把思政课教学行动延伸到课堂外。尝试“包班制”培养,构建“5 2”“白 黑”和“8 X”思政课教学新体系。设置“终身思政”培育项目,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毕业生跟踪思政教育,资助开展毕业生定期思政发展反馈与述评活动。

传统的高校意识形态是一种“菇”形体系,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由“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向“美好生活需要”转化,高校意识形态体系日显粗放。思想网罩不细密,给西方思想文化渗透留下了可乘之机。湖南农业大学意识形态新阵地以思政课为主体,辅之以大伽思政、专业思政、课程思政和终身思政,自当推动高校意识形态由“菇”形向上下一体的“矩”形体系发展。“三全育人”乃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必行之举,它标注高校各项工作与意识形态建设不可分离的性质,凸显思政教育的泛在性及其与意识形态建设的同在与同根性。其核心主旨在于强调每一位教职员工都要成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瞭望员和排头兵,将“专人”育人转变为“人人”育人。(刘新春、吕志、庹炼)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