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赴京山市希望之星志愿服务队根据日程安排开始了为期近一个月的志愿生活。紧张甚至有些惶恐还混合着期待与雀跃,心情和坐过山车没什么区别。其实是很难把自己的感受倾诉转换成语言文字的,要么贫瘠无味,要么矫揉造作,难以把握力度传达出真情实感。可是一旦回头看看这一个月的点点滴滴,没有办法就此打住将感受吞咽而下。
对于志愿服务的内容,自己一开始的理解相当浮于表面。以为只是普普通通的支教,为学生们上一堂堂课,有趣的、没那么有趣的,受欢迎的,没那么受欢迎的课程。以为只是这样而已,然而当真的融入其中时,便会渐渐发现,根本不止于此。课堂所构筑的只是一个载体,理所应当的是传授知识的场所,但更多的,是将我们志愿者与那里的孩子们联系在一起。也许比起知识,孩子们更想要的是陪伴。白纸黑字印在课本上的文字,五颜六色写在黑板上的文字,无论哪一个都是冰冷的。然而诉诸于口的语言却是有温度的,相处之中默默体现的关心也是有温度的。
图为志愿者指导学生们的画作
孩子们大多都很懂事,几乎全部都是留守儿童,这样的身份让他们很早就开始帮助家里人干活。但同时他们也具备着这个年龄段特有的天真烂漫和天马行空,也许他们突然叫住人之后说的话没什么特别的逻辑,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但这只是他们笨拙地表达自己的好意。正因为明白如此,所以能认真而温柔地听完他们的话时,就能目送他们蹦蹦跳跳地离开。尊重和快乐从来没有这么简单地得到过,也许在和孩子们的相处中,心态也趋近于纯真质朴的平和。
当然孩子们大多也都贪玩,稍显黝黑的肤色,手臂、膝盖和小腿处结痂不褪去的伤疤,统统都是一眼看出的证明。奔跑、打闹几乎是每天都在上演的闹剧,他们像是有用不尽的活力,想要尽情宣泄。活动时间甚至能从四面八方传来他们嬉戏玩闹的笑声。但是太过火的话,不仅仅影响到之后的上课,而且因为一点小摩擦小争执引起的吵架甚至动手也让人头痛。因为问清楚缘由之后,便发现难以判断评定到底是谁先犯的错。好在双方都为此道歉之后,这件事就会彻底翻篇,就能和好如初。很多事情如果能冷静下来好好讲清楚,大概率就不必走向糟糕的结局。孩子们的人际交往纯粹自然,只要加以引导就能化解芥蒂,我自己亲身参与其中,便对这样的关系感到怀念和羡慕。
图为志愿者和学生们在户外游戏
孩子们大多是腼腆内敛的。我很能理解这一点,我小的时候也是如此。在上作业辅导课的时候,感触颇深。尽管对孩子们说“有不懂的地方可以问”这样的话,但主动前来询问的寥寥无几。早已料到如此的我便自己去寻找,哪一些孩子已经为某些题目焦头烂额了。可能是怕被老师责问或是别的一些心理原因,孩子们也许更偏向寻找同龄人求助,甚至干脆不去解决问题。我想这个时候需要老师主动地去帮助,有第一次温柔和细心的开导,相信孩子们能慢慢放下心理负担主动起来,觉得找老师问问题没什么大不了的。我的主动寻找果然起了效果,在那之后,只要我靠近,便有学生主动来问,甚至走到讲台上来找我。我认为老师的主动作为第一次这一点很重要,很多内向的孩子没有迈出第一步的勇气。我曾经也是这类孩子的一员,被动地接受,不寻求主动的开始。被给予勇气是一件很重要的经历,也许出于对未知的恐惧和敏感的天性,让很多内敛的孩子不愿意改变,一直当一个闷葫芦。如果让他们看到结果并不是他们所畏惧的那般,便可以从中获得勇气去尝试。
图为志愿者在为学生们讲解作业
和孩子们相处的时间越长,便渐渐感受到“教学相长”的真谛,教与学相互促进,师生的角色定位不是固定的,甚至可以互换。我从孩子们身上也学到了很多,感悟到很多。不仅仅是从他们的天性和相处模式,还从过去的自己作为学生的这一点上去将心比心来教学。伴学同行,共同进步,我想就是作为一种良性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是温暖的,希望这一个月的陪伴,也能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暖意。
图为志愿者和学生们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