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大多数人看待问题的时候,都是以主观的角度,带着情感色彩,带着情绪去看待问题的。
在这样一种状态之下,他看问题的角度和思想,往往是不够客观的,而且事物本身真正的一个客观状态,或许和他想象的也并不一样。
我们举一个例子,就好像一个人对于荣耀,名声的追求一样,他们总觉得名声和荣耀给一个人带来的一定是辉煌和成就感。
但是从事实客观上来说,其实和荣耀共同生存的是屈辱。
生死都本身一体,从道家思想上来说,荣辱、生死这些都是阴阳的不同两面。人的主观情绪容易把他们分开对待,但是实际上他们是共同并存,万物负阴而抱阳,正是这样一种道理。
就好像到《道德经》中有这样一个思想,有一个物壮则老的道理。
当一件事情,发展到强盛的时候,他一定会走向衰老。
这是万物所呈现出来的,你所看到的是单独一个平面,而万事万物却有着不同维度,另外一面是客观环境存在的,但是是你所发现不了的。当你太过度的追求荣耀的时候,那另外一面的紧密相连的耻辱,也会显现出来。
小的时候,就听过一个塞翁失马的故事。有的时候你所认为的一件好事,它所隐藏的未必是一件好事。有的时候你认为你遇到了一件坏事,但是它所带来的一个结果,以及它所产生的影响也未必是坏的。
要懂得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认识到问题的多个维度。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不需要刻意的去追求一些东西,保持一种顺其自然适度的状态,反而会更好。
《道德经》中老子就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稳重是轻率的控制者,静定是躁动的一个制服者。老子在这里举出的是矛盾的现象,轻重、动静。
《道德经》中老子多处就拿对立概念举例子。美丑、善恶、有无、难易,他认为矛盾都是相互存在的,任何事情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道德经》中所说的: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得失宠辱都会让一个人感到担惊受怕,把大患看得和自身生命一样重要。
这些都是通过辩证法,告诉我们有很多事情,都不必陷入自己的执念当中,万事都存在着一个相对统一的概念。
当你认清事物的另一面,认清事物所隐藏的另外一个角度,那么你也会坦然许多,也会减轻对于事物的一个执念了。
《菜根谭》中有这样一句话:荣与辱共蒂,厌辱何须求荣;生与死同根,贪生不必畏死。
荣耀与耻辱本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厌弃耻辱,又何须追求荣耀。生与死本是同根一体,因此贪恋生命,就不必畏惧死亡。
荣辱生死都是一体,这些东西都是共同存在的,坦然的去面对这些东西,去看待这些问题的时候就会活的轻松很多。
如果真正的想达到那种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洒脱情怀,那就要做到能够以不同的角度,认识到万事万物都存在着相同的两个面。才能以平常心,去看待这个世界。
本文由国学书舍原创,您对这篇文章是怎么理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