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继续来读季羡林《心安即是归处》。
季老说,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
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
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得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01
人本来就是属于大自然范畴的,我们与大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
我们的衣食住行都取自大自然,我们不可避免地向大自然索取,但是索取也是要有度的。
西方国家对待大自然的基本态度是要"征服自然",意思就是用处理敌我矛盾的方法来处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
结果呢,从表面上看上去西方人是胜利了,大自然真的被他们征服了。
自从西方工业革命以后,西方人屡创奇迹:电灯电话,大至宇宙飞船,小至原子,无一不出自西方"征服者"之手。
然而,大自然的容忍是有限度的,它也是会报复、会惩罚我们的。
报复的结果就是产生了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物种灭绝,人口爆炸,淡水资源匮乏,新疾病产生等等不利于我们生存的情况。
这些情况如果有任何一项不能很好地解决,都会影响我们的生存。
中国对待大自然的态度是"天人合一"。
什么意思呢?
宋代的张载有一句话说得非常简明扼要:"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与"是指伙伴,意思是我们要把大自然看作伙伴,只可惜我们也没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采取了"征服自然"的办法,结果也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
每一年的大洪水、干旱、沙尘暴是怎么来的,难道不值得发人深省吗?
02
传说唐朝有个叫张公艺的人。他的家里有九代同堂,而且住在一块不分家。
因为这么和气兴盛的家庭,他家祖先从北齐开始得到皇帝的重视,一直到唐高宗时,他们家族依然兴旺。
有一次,高宗皇帝到太山时,路过当州这个地方就顺便来拜访了张公艺。
高宗皇帝问他:“为什么你们这一家可以和乐融融,这么多人都能居住在一块呢?”
张公艺就请求用纸笔来对答,高宗皇帝就给了他纸笔。
他提起笔连写了一百多个“忍”字,并且说:“一个家庭一切都得利于‘忍’。”
他说到:
“一个宗族为什么不能和睦相处呢?最主要的是*有偏颇、私心,所以大家当然就会起愤愤不平之心。
除此之外,长幼是否有序,也是一个重要的关键。
如果一个家庭没有尊卑,没有次第,那么这个家一定是很混乱,在一起相处时一定会纷争不断。
更何况彼此之间如果不能相互包容,就会相互争吵,彼此不能同心协力相互合作,不愿意努力生产,家里的产业就不能蒸蒸日上。
这个家就没有办法维持下去了。
如果每一个人,都积极为家里做贡献,在平时互相协助,都能用这个‘忍’字,做到礼让,那么家庭当然就能和睦了。”
所以季老说:“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所以我们若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首先要处理好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正所谓“家和万事兴”。
03
如果说前面的两种关系都是对外的,最后一种关系就是对内的,是要我们去追求内心的和谐。
每个人内心都会有*,但是有*是一回事,能够处理好欲,这也才是真正的厉害的人。
就像在工作中,有些人常常有辞职的念头,觉得“上班如上坟”,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想:等到攒够了钱,我们就可以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这何尝不是平衡了自己心中的思想与感情的矛盾呢?
如果最后我们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当初无论忍得多辛苦,最终都是值得的,不是吗?
在人生的漫漫旅途中,我们只有真正地做到渡己,才能渡人。
正如季老所说:“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所以,我们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当我们面对个人心中思想和外界感情矛盾的时候,我们要静下心来想出解决的办法,找到平衡点。
就像曾国藩所说的“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也如范仲淹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更可以像《菜根谭》里所说的“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不管我们曾经是否经历过人生的大起大落、大苦大悲,就算当下,我们正处于困境之中。
但只要我们记得,我们的心是平静的,我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以后可以用什么方式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我们就会活得更潇洒、更从容、更自由。
这就是“心安即是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