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通的反义词,枢纽互通和一般互通的区别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05 01:01:31

本章之前根据王弼本作过解读,现仔细阅读郭店楚墓竹简乙本后,发现王本与竹简本差距很大,尤以“缨”(惊)、“虎”(吾)、“去”(寄)的不同而导致意义大相径庭,故本文以竹简本重新予以解读。

文 | 杨吉德

王弼本: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互通的反义词,枢纽互通和一般互通的区别(1)

人宠辱若纓;贵大患若身。

问:帛书本和王弼本写为“宠辱若惊”,竹简本写为“人宠辱若缨”,学界对这个“人”字的有无争议较大,应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

答:《道德经》的第二十章,上部分有一句,王弼本是“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帛书乙本为“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畏”后多了一个“人”字。而竹简本乙组写为“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畏”的下面有断句符,紧接着是第十三章的“人宠辱若缨”。

“人”字到底应该在二十章末尾还是在十三章的起头?从文句上分析,帛书本“人”字写在二十章是有道理的,竹简本“人”字写在十三章也是有道理的,但把帛本和简本放在一起对比,却各自少了一个“人”字,许多学者认为是竹简本在抄写过程中,把断句符误写在了“人”字的前面,这样就把“宠辱若缨”误写成了“人宠辱若缨”。怎么才能断这个文字案呢?

窃以为,竹简本的断句符应该是前面有一个“人”,后面也有一个“人”,是摘抄的人在断句符前漏写了一个“人”字。也就是说,十三章和二十章的句子都有“人”字,简本正确的写法应该是:“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人宠辱若纓;贵大患若身。”而帛书本的“宠辱若惊”,是把前面的“人”字给删掉了,帛书本中删字或改字是很正常的情况。

问:为什么说竹简本的“人宠辱若缨”才更合理呢?

答:从句子格式看,本章的第一段句子“人”对应“贵”;“宠辱”对应“大患”;“若缨”对应“若身”,工整对仗,应该有“人”字才对。从“言之君”看,本章是对《周易》履卦的阐发,是从履卦思想中延伸出来的。履卦卦辞:“履虎尾,不咥人亨。””这个“人”指普通人或官吏,也是本章之“人”的来历。六三爻辞“六三……武人为于大君。”这个“大君”指国君,就是本章“贵”字所指。“人”“贵”互相对应,故“人宠辱若缨”之“人”是必须要有的。

互通的反义词,枢纽互通和一般互通的区别(2)

问:“人宠辱若缨”之“缨”诸本皆写为“惊”,怎么解释“缨”呢?

答:从竹简本才知道,本字应该是“缨”而非“惊”。《说文》:“缨,冠系也。”《礼记·玉藻》:“玄冠朱组缨,天子之冠也……玄冠丹组缨,诸侯之齐冠也;玄冠綦组缨,士之齐冠也。”《孟子•离娄章句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缨指古代系冠的丝带。其色因地位而异,是官贵的象征。

为什么写“缨”呢?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帛书《易》写本章的对应卦为“礼”卦,“礼”有尊敬之义,《论语•为政》:“导之以德,齐之以礼。”礼即为尊敬义。用“缨”表示官职,含有受人尊敬之义。二是卦辞“礼虎尾,不咥人亨。”虎尾不是老虎的主体,却是老虎的标志,用“缨”暗合虎尾极为恰当。虎为尊为贵,喻国君;虎尾为下为人臣,是句子中写“人”的缘由。从“贵”和“人”的呼应角度看,“人”即为臣。

宠,被重用。辱,受到贬斥。若,《小尔雅•广言》:“若,乃也。”人宠辱若缨,大臣不论是被重用还是被贬斥,都体现了对官职的崇尚。

问:“贵大患若身”一般解释为重视自己的身体如同重视大患,把“贵”释为珍贵,是否应该这样理解?

答:我不这样认为。“贵”和前面的“人”对应,指国君。“身”指“礼虎尾”之虎。人臣为虎尾,君主为虎身。《道德经》每章的第一句话都要对所对应的卦辞进行演绎,“礼虎尾”显示的是虎尾的威仪,根本上讲还是老虎的本身作用,所以要用“身”来表示老虎的威力。

为什么有“大患”呢?《履》卦六三爻辞:“六三眇能视,跛能礼。礼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武人”以*戮为能,这种残暴之人做了“大君”,就如同吃人的老虎一样,人见人怕,一个令人恐惧的国君不就是治理国家的“大患”吗!

何谓宠辱?宠为下也。

问:高亨等学者认为应该是宠为上,辱为下,为何“宠为下”?

答:《履•象》对履卦有一个理解,“象曰: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辩上下,定民志。”可以解释为要分辨上下阶级秩序,“宠为下”就是从这方面讲的。本句是从“人”的角度写的,作为权臣,即便是重权在握,也是被国君授权,在国君之下,不可有僭越之心,故“下”是国君之下。“宠为下”指的是作为臣属应该明白君臣道理,这句话只涉及“宠”而不涉及“辱”。

互通的反义词,枢纽互通和一般互通的区别(3)

得之若纓,遊之若纓,是谓宠辱若纓。

问:“遊”各本皆作“失”,遊与失是否相通?

答:学界对这个字的注释很有意思,廖明春在《郭店楚简老子校释》中运用训诂法串通了很多字来证明这两个字的关系,以遊通达,达通迭,迭通失,以此来证明遊失互通。其实“得”的反义词未必一定是“失”。

“遊”字亦见于竹简本其它章节,“为之者败之”章分别见于甲本和丙本,其中“执之者遊之”句的“遊”字在丙本写为“遊”,甲本中写为“远”,通过对两个抄本的分析,证明丙本乃改抄于甲本,故“遊”的本字实际为“远”。(可参阅前文《道德经29章问答:从老子笔法的角度,探讨楚墓竹简“为之者败之”章的归属》)。作为乙本的本章,其“遊”字与丙本的“遊”相同,本字也应参照丙本以“远”解之,也就是说,“遊”与“远”是相通的,应该理解为远离或被疏远。

“得之”是得到重用;“远之”是远离了国君的重用之列,是被国君疏远的远。“若缨”,都是由于崇尚官贵所带来的结果。

“是谓宠辱若缨”,原文“辱”字下有一断句符或为重文符,没有“若”字,从行文看,这里不应该断开或重写辱字,应该按重述“宠辱若缨”解较合理。这句话从“得之”和“远之”的角度再次强调“宠辱若缨”的结论。

何谓贵大患若身?虎所以有大患者,为虎有身。

问:“虎”字诸本皆写为“吾”,简本何以写“虎”呢?

答:“虎”字《郭店楚墓竹简》释文为“(虍壬)”,读作“吾”。一般认为虎(虍壬)乃吾的借字,其实“虎”才是本字,不应以假借来看待竹简本之字。从另一个方面讲,“吾”的指向不明,无法解释与“为天下”有何关系。

窃以为,此字结构虍的下面应该是“王”,而不是“壬”,指威严、暴虐之君。不管虍下是王还是壬,都不见于《说文》,只能根据字的结构来分析字义。

为什么写“虎”呢?还是出自卦辞“礼虎尾,不咥人亨。”虎为君,虎尾为臣,这一句写君,老虎的身子就展现了出来。虎性之君,威猛、好战、残暴,所以为天下之“大患”。从老子的角度来理解,《履》卦的卦爻辞之所以写虎尾,是希望人们有一种畏惧感,“不咥人亨,”看到虎尾不笑的人才亨通,知道畏惧就安然无恙。而一旦“武人为于大君”,具有好武品性的国君就不是让人看到虎尾产生畏惧的问题了,而是老虎的身子出现了,民众会遭殃的,所以写道:“虎所以有大患者,为虎有身。”

互通的反义词,枢纽互通和一般互通的区别(4)

及虎无身,或何【患】?

问:“及虎无身”怎么讲?

答:“及”,可以理解为实现了。“无身”,让人只看到虎尾而看不到虎身,是作为国君的高境界。“及虎无身”意思是让人只看到国家机器在运转,而看不到令人恐惧的国君。因为本章按照《履》卦理解,国君的第一特性是暴虐,而非仁君,“及虎无身”是希望君王改变暴虐的特性。

简本“何(可)只残留一横,下残损五字,“患”是根据帛书本添加。或,又。“或何患”,又怎么会产生祸患呢。本句的意思是国君不像老虎一样令人恐惧,又怎么会产生灾难呢!

前面讲的祸患在于国家,王弼本“吾有何患”,添加了一个“吾”,吾就变成了祸患的主体。

【故贵为身】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

问:“贵为身”按通常解释是不是可以理解为珍惜自己的身体?

答:“贵”应该与第一句一样,指国君。前面所言之“身”为虎身,代表残暴之君;这里的“身”没有了虎字,应该发生了转换,是国君之身,是没有虎狼气息的国君形象。“为”是经营、治理。“为身”是经营自己的形象,使自己成为一个受百姓爱戴的、有威严而不暴戾的君主。

“为天下”,管理天下。“贵为身为天下”,国君以经营自己形象的思想来管理天下诸侯。

问:如何理解“托天下”?

答:“托”,帛书甲本写为“(辶石)”;乙本为“橐”。按简本字形理解,应该是“托”的意思,托举、支撑。“托天下”,托举住即将倒塌的天下。凡《道德经》中的“天下”,都是指周王朝的大国家,非指一邦一城之国。如果按太史儋见秦献公的时代算,此时周王朝虽未灭亡,但已经没有了天下共主之实。本句的意思是希望周王能从言行上维持王的尊严,使诸侯重新维护周朝秩序,撑起即将倒塌的周朝大厦。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去天下矣。

问:帛书本将“去天下”写为“寄天下”,即寄托天下。去和寄互通吗?

答:要理解这个问题,先要弄清楚“爱以身”。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对士阶层道德修养的要求;本章讲国君的“为天下”,道理一样,修身也是治国的基础。前面讲“虎有身”,指国君残暴,是治理国家的大患;继而讲“为身”,没有了暴虐形象,指国君修正自身,管理自我,以端正威严治理天下,可以“托天下”;这里又讲“爱以身”,是第三种表现形式。

“爱”,凭个人喜好决定言行,而不是站在国家安危的角度处理问题。“以身”,区别于“为身”,是以个人喜好作为处事原则。偏听偏信、荒淫无度往往是无德之君的普遍喜好,用这种思想去治理天下,周王朝没有不灭亡之理。

简本“去”写为(辶去),帛书写成“寄”,将“去天下”改成“寄天下”,即寄托天下。“去”和“寄”截然不同,说明帛书抄写者是按照一种固有思维方式来理解的,认为都是讲如何管理好天下,其实我们应该多角度思考。“去”(辶去)是失去之义;“去天下”,失去天下。周王朝此时已是名存实亡,诸侯自己敕封自己,没有把周王当作共主看待,周王依靠个别诸侯的施舍才能维持朝政开销,灭亡是迟早的事。所以说周王如果能扮演好自己作为天下共主的形象,这个虚空的大厦尚可多托举一些年月,如果以昏庸懦弱的形象展示于世人,周武王建立的天下就会很快失去。

本章按照《周易》履卦“礼虎尾”思想,从虎尾入手,写了世人的崇尚官贵思想;又从虎身写起,指出暴虐是国君的大忌。结合现实状况,用四个“天下”,描写了作为天下共主的周王已经没有了虎威,如果修养好自己的形象,尚可使朝政多存留些时日。我们可以发现,如果不是从《履》卦的“礼虎尾”角度出发,“虎(虍王)”字就无从解释,只能以“吾”作为文章主体,但“吾”却无法落实到实处,只能变成一种空洞的说教。

互通的反义词,枢纽互通和一般互通的区别(5)

译文

官员无论是受到重用还是被贬斥,都是由于对官贵的崇尚;国君最大的祸患则是展现他的暴虐形象。

什么是重用和贬斥?其实重用也是被国君所用。

得到高贵的地位,是实现了崇尚官贵的理想;被排斥在官贵之外,则是官贵理想的破灭。这就是所说的无论是得到重用还是受到贬斥,都是出于对官贵的崇尚。

什么叫作国君最大的祸患在于暴虐形象,像烈虎一样的国君之所以有大的祸患,是因为烈虎有令人恐惧的形象。

如果国君能做到不让百姓感到恐惧,又哪来的祸患呢?

所以君王以自律的思想来治理天下,尚可以继续维持天下。

如果君王以个人喜好来治理天下,这样可能因此而失去天下。

附:《周易》履卦卦爻辞

履(礼)虎尾,不咥(真)人亨。

初九素履(礼)往,无咎。

九二履(礼)道坦坦,幽人贞吉。

六三眇能视,跛能履(礼)。履(礼)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

九四履(礼)虎尾,愬愬,终吉。

九五夬履(礼),贞厉。

上九视履(礼)考祥,其旋元吉。

象曰: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辩上下,定民志。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