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机》是汪曾祺的一篇短篇小说,收录在《汪曾祺小说选》中。这篇小说以三个真实的生活片段为素材,分别讲述了作者在香港看到一棵长在煤堆里的芋头,秦老九在田埂下埋了一把豆子后发现豆芽顶起了一块石头,以及玉渊潭边一棵柳树把铁蒺藜长进了树皮里的故事。这三个故事都展现了植物在极端和恶劣的环境中生长的奇迹,体现了生命的顽强和旺盛,给人以启示和鼓舞。
主题思想《生机》这个题目既是小说的总标题,也是每个故事的小标题。生机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生命的力量,二是指生活的希望。汪曾祺通过三个故事,表达了对生命力量的赞美和对生活希望的寄托。
在第一个故事《芋头》中,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背景,描写了在香港一家破旧公寓里住宿时发现的一棵芋头。这棵芋头没有土壤和肥料,只靠雨水,在煤堆里长出了几片碧绿的大叶子。作者当时正处于人生的低谷,面对前途的迷茫和孤独的困境,心情十分沮丧。但是当他看到这棵芋头时,他感到了一种欣慰和喜欢,甚至说“使我获得一点生活的勇气”。这棵芋头就像是一个奇迹,一个象征,一个启示。它告诉作者,即使在最不利的条件下,生命也能发出光彩,也能展现出活力。作者从这棵芋头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看到了自己的希望。
在第二个故事《豆芽》中,作者以一个农村老人秦老九为主角,讲述了他在田埂下埋了一把豆子后发现豆芽顶起了一块石头的故事。秦老九是一个懒惰而无所事事的人,他种豆子也是随随便便地做,甚至把剩下的豆子扔到石头下面。但是他没有想到,这些被他轻视和遗弃的豆子竟然发了芽,并且用自己柔弱而坚韧的力量把石头顶起来了。秦老九看到这个情景时,他感到了惊讶和震撼,他成了一个哲学家。这些豆芽就像是一个谜题,一个挑战,一个教训。它们告诉秦老九,即使在最艰难和压抑的环境下,生命也能突破障碍,也能追求自由。秦老九从这些豆芽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缺点,也看到了自己的可能。
在第三个故事《长进树皮里的铁蒺藜》中,作者以北京玉渊潭为背景,描写了一棵柳树把铁蒺藜长进了树皮里的故事。铁蒺藜是“四人帮”横行时期沿着东湖岸边拦起来的铁丝网,用来防止人们接近钓鱼台。铁丝网就缠在湖边的柳树干上,并用钉子钉死。东湖被圈禁起来了,湖里没有人。但是“四人帮”粉碎后,铁丝网拆掉了。东湖解放了。岸上有人散步、遛鸟、划船、唱歌、聚会、闲谈……但是有一棵柳树上还留着一圈铁蒺藜。铁蒺藜勒得紧,柳树长大了,把铁蒺藜长进树皮里去了。外面还露着一截铁的毛刺。这棵柳树就像是一个见证,一个纪念,一个象征。它告诉人们,即使在最残酷和黑暗的时代下,生命也能承受苦难,并且保持着自己的姿态和风采。
艺术特色《生机》这篇小说具有浓厚的汪曾祺风格。汪曾祺是中国当代文学界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在文学创作上有着深厚而广泛的造诣。他擅长写散文、小说、戏剧等多种体裁,并且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而细致的理解和运用。他善于从平凡而细微的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好和意义,并用简洁而优雅的语言表达出来。
《生机》这篇小说就体现出汪曾祺对日常生活中细节和情感的捕捉和描写能力。他用第一人称叙述自己或者别人亲身经历或者目睹过的三个真实而奇妙的故事,并用简单而贴切地语言描述出场景和心理变化。他没有使用任何夸张或者修饰地手法来美化或者渲染故事中地植物或者人物的形象和情感地表达,并且没有使用任何明显或者直接地议论或者评价来阐释或者强调故事中的主题思想和寓意。他只是用平实而真诚地口吻讲述出故事地经过,并留给读者自己去体会和思考。
《生机》这篇小说也体现出汪曾祺对中国传统文化地继承和运用地能力。汪曾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地影响和熏陶,在他地作品中有着丰富而精妙的引用和借鉴。这篇小说就有着明显而巧妙的传统文化的痕迹和影响。
首先,这篇小说的结构和形式就是借鉴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种体裁——笔记小说。笔记小说是一种以记述奇闻异事为主要内容的小说,通常以第一人称叙述,不拘泥于情节的连贯和完整,而注重于对事物的观察和描写,以及对人生的感悟和抒发。汪曾祺在《生机》中就采用了这种体裁,用三个独立而又相互呼应的故事来构成一个完整的作品,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者目睹来增加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其次,这篇小说的语言和风格也是受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种文体——散文的影响。散文是一种以表达个人情感和见解为主要目的之文体,通常以自然而优美的语言来写作,不拘泥于格律和韵律,而注重于对意境和气韵的营造。汪曾祺在《生机》中就运用了这种文体,用简洁而流畅的语言来写作,不使用任何修辞或者韵律,而通过对细节和情感的描写来创造出一种清新而深刻的意境和气韵。
结语《生机》是汪曾祺的一篇优秀的短篇小说,它以三个真实而奇妙的故事为素材,展现了植物在极端和恶劣的环境中生长的奇迹,体现了生命的顽强和旺盛,给人以启示和鼓舞。这篇小说既继承和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笔记小说和散文的形式和风格,又表达了作者自己对生活和人生的观察和感悟,是一部值得我们反复阅读和品味的佳作。